此制治各有所宜也。(本草所谓黑豆乌豆、皆黑大豆也、苏颂曰:紧小者为雄、入药尤佳、宗曰:小者力更佳、皆谓黑大豆中之较小者、非世俗所称马料豆也、世俗所谓马料豆、即 豆也、豆性温热、味涩劣、乃豆中最下之品、以其野生、价最贱、北方甚多、故喂马用之、...
有补益、止痛、润燥的作用,如党参、熟地、甘草、饴糖等。酸味药 有收敛、固涩的作用,用于治疗出虚汗、泄泻等症,如山茱萸、五味子可敛汗,五倍子可止泻等。苦味药 有通泄、清热、燥湿的作用,如大黄苦寒用于治疗热结便秘、莲子心用于清心火、苍术和黄连均可燥湿等。咸味药 有软坚散结的作用,如海藻、昆布用于治...
药性本草 4种 图经本草 74种 本草汇编 3种 千金食治 2种 大明日华本草 24种 本草纲目 (前序中记为374种) 376种 食疗本草 17种 证类本草 8种 本草蒙筌 2种 本草拾遗 368种 本草衍义 1种 共计1894种(前序中记为1892种,又总目后记1880种) (4)近代中药学概况;近代中药学的发展,受社会变动影响较多。
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古代医家也称四气,是中药基本的用药规律,是对疾病治疗的朴素认识:“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中药药性来自于古代医生的临床经验,依据阴阳理论,对药物及其效应进行概括。温、热同属于阳,二者又有程度上的差异,温次于热。寒、凉同属于阴,而凉的程度次于寒。药物的寒、热、温、凉,是...
《药性赋》:味苦、甘,性温,无毒,升也,阴中阳也。其用有二:其形中空,散寒邪而发表;其节中实, 止盗汗而固虚。 《汤液本草》:《心》云:阴明经药,去表上寒邪。甘热去节,解少阴寒,散表寒,发浮热也。 《液》云:入足太阳、手少阴,能泄卫实发汗,及伤寒无汗,咳嗽。根、节能止汗。夫麻黄治卫实之药,桂...
药性与功效是古代本草学的重要内容,《神农本草经》以后,以药性阐释功效逐渐成为本草学的基本特色。 药性与功效 传统中医学阐释药物功效的理论,主要有四气、五味、归经。另外,还有依据药物的颜色、形状、质地、生长环境等自然属性,与人体某部位结构或功能的相似性,或者是与疾病外在表现...
中医药文化|本草药性之四气 原创 酱紫蛙 科普酱紫蛙 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古代医家也称四气,是中药基本的用药规律,是对疾病治疗的朴素认识:“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中药药性来自于古代医生的临床经验,依据阴阳理论,对药物及其效应进行概括。● 温、热同属于阳,二者又有程度上的差异,温次于热...
【本草汇言】《神农本草经》:味辛,温。主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辟下痢。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名医别录》:大热,无毒。主治寒冷腹痛,中恶,霍乱,胀满,风邪诸毒,皮肤间结气,止唾血。《药性论》:臣。味苦,辛。治腰肾中疼冷,冷气,破血去风,通四肢关节,开五脏六腑,去风毒...
藥性总义歌诀 藥本五味歌 酸为木化气本温,能涩能收利肝經。 苦为火化气終热,能泻能坚入心經。 甘始土生气化湿,能补能缓从脾行。 辛自金生气带燥,能散能潤通肺窍。 咸从水化气生寒,下走軟坚是腎道。 淡味方为五行本,利窍渗泄造化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