蔓菁作为一种植物,在古诗词中常被描绘。比如苏轼在《狄韶州煮蔓菁芦菔羹》一诗中就写到:常支折脚鼎,自煮花蔓菁。中年失此味,想像如隔生。谁知南岳老,解作东坡羹。《元日立春》【宋】方岳糟床夜压真珠红,摩挲醉面迎春风。春来春去无终极,能费几筹蔓菁菘。既无长绳可以系白日,又无大药可以玄双蓬。...
著名的药名诗 1、《石竹咏》唐代 王绩 萋萋结绿枝,晔晔垂朱英。 常恐零露降,不得全其生。 叹息聊自思,此生岂我情。 昔我未生时,谁者令我萌。 弃置勿重陈,委化何足惊。 2、《麝香》金朝 秦略 山麝逃风远谷藏,一山行过四山香。 脐堂自养千钧弩,枉怨虞人鼻孔长。 3、《麝香萱草》宋代 王炎 秾绿丛...
《集药名次韵》就是其中之一,很有代表性。诗云: 独活他乡已九秋,肝肠续断更刚留; 遥知母老相思子,没药医治尽白头。 该诗十分巧妙地将五味中药“独活、续断、知母、相思子、白头”嵌入诗中,表达了自己诚挚的爱国、怀乡、思母之情,感人肺腑。 2、宋徽宗时户部员外郎孔平仲“长史学,工文词,著续世说,绎解稗...
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第三十六回也有一首药名诗:“自从益志登山盟,王不留行送出城。路上相逢三棱子,途中催趱马兜铃。寻坡转涧求荆芥,迈岭登山拜茯苓。防已一身如竹沥,茴香何日拜朝廷? ”和九个药名有关:“益志”是“一志”之谐音,即一心一意去西天取经。“王不留行”是写出发时唐太宗设宴送行。...
明代医家李在躬创作的《答情人》堪称药名诗典范:"槟榔一去,已过半夏,岂不当归耶?谁使君子,效寄生缠绕枝头。故园芍药花开尽,红娘子可当归?盼天上重楼,星似连翘,玉兔捣药已成。路上车前草青青,怎忍断肠人去?问君可记丁香枝,心结百部书难尽。" 此诗表面诉说相思之苦,实则暗藏二十余味中药:槟榔、半夏、当归、使...
北宋诗人陈亚(字亚之)擅长写药名诗词,曾著《药名诗》百余首,以药名叙事抒情,较著名的有《生查子》四词。 《生查子》(四首) (一) 相思意已深,白纸书难足,字字苦参商,故要槟榔渎。分明记得约当归,远志樱桃熟,何事菊花地,犹来回乡曲。 (二) 小院雨馀...
有关药名的三行诗 《七律*念母恩》 古云母爱大无疆, 照料细心呵护长。 若是孩儿身在外, 总使君子挂牵娘。 包含云母,细辛,孩儿参,使君子四味中药材名字。 《七绝*二月春》 过路黄鹂鸣几声, 如银杏蕊满堂庭。 曲莲最是迎春早, 婷立荷塘沐暖风。 包含过路黄,银杏,曲莲,葶苈子四味中药材名字。 《七绝*...
姚良提笔写成七律一首:“天门冬日晓风飕,浮寄天南红蓼舟。不嚼石莲心亦苦,沉香衾冷梦惊秋。玄胡索去同心带,血泪流红豆未休。半夏拟归云汉去,难教织女会牵牛。”诗中巧妙嵌入了天门冬、天南星、莲心、沉香、玄胡、红豆、半夏、牵牛八味药,同时又把爱慕之情、求婚之意寓于其中,玉符看后很是感动,二人...
📜药名诗,顾名思义,就是将中药名巧妙融入诗歌之中。这种诗歌形式不仅富有诗意,还能以委婉的方式表达人情事理。🌿在南朝齐时期,王融的《药名诗》便是最早引药入诗的五律诗,其中嵌入了八种药名,如“重台”、“陵泽”等,诗意与药名相得益彰。🌸南朝梁的沈约在《和竟陵王药名诗》中,以丹草、射干等十数种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