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闲谈议论(荔枝),想写一篇赋来加以描述,但是政务繁忙,这一想法没有实现。等到治理岭南的闲暇,抓紧时间写这篇赋文,事物因为不为人知而被忽视,味道因为无法比较而受到怀疑,长期不可验证,最终还是受到委屈。况且士人未能施展才华,一直没有获得声誉,如果对他没有深入了解,那么他就与荔枝没有区别。于是大力推介荔枝,...
6、魏文帝方引蒲桃及龙眼相比:《艺文类聚》卷八十七:“魏文帝诏群臣曰:‘南方有龙眼、荔枝,宁比西国蒲萄、石蜜乎?酢且不如中国凡枣,味莫若安邑御枣也。’”三国时期,魏国与产葡萄的西域、产荔枝的南方交通不够通畅,所以对于荔枝出现了上述误解。魏文帝,曹丕。蒲桃、蒲萄,葡萄。 7、二方:指西域与南方。 8、...
况且士人未能施展才华,始终没有获得声誉,假如对他没有深化了解,那么他就与荔枝没有区分。于是大力推介荔枝,写作这篇赋: 果实中的美者,就是荔枝。虽然是受东方之气,实际得南方的精华。生长于偏远地区,只是为向着阳光顺应自然。承蒙安逸平和的传播,经验冬寒夏暑而不凋零。下方主干粗大可合围而挺立,上方树阴浓密可遮...
又谓龙眼凡果,而与荔枝齐名,魏文帝方引蒲桃及龙眼相比,是时二方不通,传闻之大谬也。每相顾闲议,欲为赋述,而世务卒卒,此志莫就。及理郡暇日,追叙往心,夫物以不知而轻,味以无比而疑,远不可验,终然永屈。况士有未效之用,而身在无誉之间,苟无深知,与彼亦何以异也?因道扬其实,遂作此赋。 果之美...
《荔枝赋并序》中,张九龄以荔枝喻人才,表达了通过推介荔枝来发掘和展示人才的愿望。他指出,事物因其不为人知而被忽视,味道因其无法比较而被怀疑,长期不可验证,最终只能受到委屈。士人未能施展才华,一直未能获得声誉,若无深入了解,其命运如同荔枝。因此,张九龄借赋文大力推介荔枝,也借此推广那些怀...
因道荔枝之实,遂作此赋。美果之首,厥有荔枝。虽生于震方之地,实禀火离之精气。乃于此裔作酸,负阳而从宜。蒙受天地之恩泽,经历寒暑而不亏。根深而本固,旁荫亩而抱规。紫纹绀理,黛叶缃枝,蓊郁而霮dui(上雨下对),环合而棼纟丽。如盖之张,如帷之垂,云烟沃若,孔翠其上。灵根...
咏物赋中,作者常常借物以言志抒怀。本篇先极力描写荔枝之形美、味甘,末段言荔枝以生在南国,远离京都,所以不被人知,表达了作者深深的不平之意,进而抒发了对才干出众而被弃置埋没的贤士的同情。 张九龄又有《感遇》组诗,其中的“江南有丹橘”一首,写丹橘经冬犹绿,此即《荔枝赋》中写荔枝的“涉寒暑而匪亏”...
荔枝赋并序 唐•张九龄 南海郡出荔枝焉,每至季夏,其实乃熟,状甚瑰诡,味特甘滋,百果之中,无一可比。余往在西掖,尝盛称之,诸公莫之知,而固未之信。唯舍人彭城刘侯,弱年迁累,经届南海,一闻斯谈,倍复嘉叹,以为甘旨之极也。又谓龙眼,凡果而与荔枝齐名,魏文帝方引蒲桃及龙眼相比,是时二方不通,传闻之大...
第15课《荔枝赋并序》 选自:唐丞相曲江张先生文集作者:张九龄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注解】 灭烛两句:刻划相思时心神恍惚,不觉从室内走到室外。爱月灭烛,露凉披衣,写尽无眠。 【韵译】 一轮皎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