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秋尽江南草未凋”有作“秋尽江南草木凋”。“草未凋”和“草木凋”,意思完全相反。孰是熟非?在笔者检索到的53个古籍版本中,“草木凋”38次,“草未凋”9次,“草木彫”2次,“岸草凋”2次,“草水凋”1次,“叶未彫”1次。笔者目力所及,最早挑起争议的是明代的...
虽然有数据表明,自清乾隆之后,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中“草未调”句渐成主流,但“草木凋”自始至终并没有成为“封印”在古籍中的僵死的东西。学者盛大林做了一个统计,在他检索到的载有此诗的从唐至民国的46种文献、51个版本中,作“草(叶)未凋(彫)”的10种,作“草木凋(彫)”的39种,这种巨...
“草木凋”与“草未凋..杜牧的七言绝句《寄扬州韩绰判官》第二句一直聚讼不已,有的版本是“秋尽江南草木凋”,有的版本则是“秋尽江南草未凋”。以下根据我手头上的资料作一梳理,仅供参考。早期唐诗选集和总集一般作“草木凋”:1、《唐
世传樊川《寄扬州韩绰判官》诗:“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然《全唐诗》及上海古籍出版社《杜牧全集》“草未凋”均作“草木凋”。 清学者俞樾《九九消夏录》谓:“若以全首论,则改‘未’字不通矣。此诗作意全在‘草木凋’三字。盖‘青山隐隐水迢迢’言其地之...
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中,关于“秋尽江南草未凋”与“秋尽江南草木凋”这一争议,引发众多学者关注。经过对53个古籍版本的详细比对,发现“草木凋”出现了38次,而“草未凋”仅为9次,这一数据差异直观揭示了版本倾向。明代杨慎和北宋贺方回的论述,将这一争议引入更广泛的关注,杨慎指出“叶未...
在《寄扬州韩绰判官》一诗中,原句为‘秋尽江南草未凋’,而俗本却误作‘草木凋’。这是不妥的,因为秋尽时草木凋零是自然规律,无需特别强调。此诗是杜牧在淮南寄给扬州友人的,他通过对比淮南的萧瑟与江南的繁华,表达了对后者深沉的怀念与向往。若改为‘草木凋’,则与诗中‘青山明月’、‘玉人吹箫’的...
【解析】答: 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考查知识点:诗词鉴赏 诗词作者简介,重点词语与译文: 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 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 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 称“小李杜”...
是未。杜牧想表达的应该是秋天过完,江南的花草还没有凋零。如果是木字,虽然格律上是一样的,但不符合实际。因为南方的冬天花草都还是鲜绿如春的,并不会凋零。各个
杜牧有《寄扬州韩绰判官》诗,“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其中第二句有些版本作“秋尽江南草木凋”,有书法界朋友抄录此诗,每选后者,但以我浅薄的古诗文常识和主观判断,“草未凋”似更确切。 从诗意上看,此诗是诗人寄给扬州的朋友韩绰,格调明快流畅。诗人不堪晚秋...
草木黄落。此时的江南,秋虽尽,草木未凋。受低温的影响,植物叶片中的叶绿素受到破坏,呈现出类胡萝卜素的颜色,大部分开始发黄。有不少树种的叶片中含有花青素,于是逐渐变红。这时,是南京栖霞山、苏州天平山观赏红叶的最佳时间。 银杏的黄叶也是这个节气好看的好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