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巷口 汪曾祺 (1)过去,我们那里的民间常用燃料不是煤,也很少用柴。平常煮饭、炒菜,都是烧草——烧芦柴。这种芦柴秆细而叶多,除了烧火,没有什么别的用处。草都是由乡下——主要是北乡用船运来,在大淖靠岸。要买草的,到岸边和草船上的人讲好价钱,卖草的即可把草用扁担挑了,送到这家,一担四捆,前两捆...
草巷口在东大街算是比较宽的巷子,也比较长,像普通的巷子一样,都是砖铺的地面。汪曾祺在该文中写道:“但有一点和别的巷子不同,是巷口嵌了一个相当大的旧麻石磨盘……磨盘的东边是一家油面店,西边是一个烟店。严格说,‘草巷口’应该指的是油面店和烟店之间,即麻石磨盘所在处的‘口’,但是大家把由此往北,直到...
汪曾祺过去在家乡的活动范围,可以说就是以草巷口的麻石磨盘为圆心,以他的涉足范围为半径,波及范围并不大。汪曾祺在《草巷口》中写道:“再往北还零零落落有几户人家。这几户人家都是干什么的,我就不知道了,我很少到那边去。”是的,汪曾祺那吋的活动范围并不大,草巷口再向北,最远就是随祖父到过三圣庵。 三圣...
岁月悠悠,时光荏苒,当我再次踏上这条熟悉而又略显陌生的巷子——草巷口时,心中不禁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情感。草巷口,这个位于古城高邮城外东大街,向北延伸的巷子。在古代城市里,都是以草为燃料,而草巷口就是柴草进入城市的重要通道口,它仿佛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静静地诉说着过...
《草巷口》是汪曾祺的一篇经典散文,以家乡的燃料——芦柴为引子,讲述了草巷口这个地方的由来和特色。文章按照从东到西的顺序,详细介绍了草巷口周边的建筑和人物。🌿 芦柴与草巷口 文章首先介绍了家乡常用的燃料——芦柴,描述了它的外形和买卖方式。接着,草巷口的名称由来也被详细解释,同时介绍了草巷口的位置和特点,...
草巷口不光是巷名,与中市口、北市口和新巷口一样,是区域性地名,涵盖了草巷口和大淖一带。 就如同北京的新街口、菜市口、交道口一样。 汪曾祺在《草巷口》中写了大小七家商店,分别是油面店、烟店、茶炉子、澡堂子、卖香烛的、碾坊和酱园。汪曾祺不但津津有味地写出了七家商店的各自特色,还以其特有的白描手法,...
《草巷口》杂拾 陆建华 过去,高邮的城镇居民常用的燃料不是煤,是烧草——烧芦柴。这种芦柴杆细而叶多,除了烧火,没有别的用处。草是由乡下——主要是北乡用船送来,都在汪曾祺的小说《大淖记事》中写到的大淖靠岸。从大淖往各家送草,必定要经过一条巷子,因此,这条巷子就叫草巷口。
在古代,草是城市的主要燃料,而草巷口正是柴草进入城市的必经之路,它宛如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默默地诉说着草巷口的故事。记忆中的草巷口,是一条独特而地势较高的巷子,它似乎是由古人精心修建的一条向北延伸的圩埂,静静地伫立在那里。回溯四十余年,我的恩师李秀春曾引领我踏足这片土地,探索其奥秘。他的话语至今...
原文:草巷口在“东头街上”算是比较宽的巷子。像普通的巷子一样,是砖铺的——我们那里的街巷都是砖铺的,但有一点和别的巷子不同,是巷口嵌了一个相当大的旧麻石磨盘。这是为了省砖,废物利用,还是有别的什么原因,就不知道了。分析:这一段主要是描写草巷口,先是写草巷口的位置,然后是草巷口...
从大淖到各家的草巷口,是必经之路。因此,这条巷子得名“草巷口”。虽然它位于“东头街”上,但相比其他巷子更宽阔。与其他巷子不同的是,巷口处镶嵌了一块巨大的旧麻石磨盘。至于其背后的原因,是出于节省砖材的考虑,还是别的原因,已经无从考证。磨盘东侧是一家油面店,西侧则是一家烟店。严格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