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浩的《匡庐图》不仅是一幅画,更是北方山水画的里程碑。它开创了以崇山峻岭为特色的山水画风格,影响了后来的画家如关仝、李成和范宽等,形成了“全景式山水”的流派。你可以想象,荆浩就像是山水画界的“开路先锋”,带领着后辈们在山水的世界中开疆拓土。荆浩的成功并非一帆风顺。他的画风在当时并不被所有人认...
《 匡庐图》可谓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传世名画,“匡庐”即庐山,又名匡山,传说殷周时期匡裕结庐隐居于此。定王征召不应,王派使者访之,仅存一空庐。荆浩正是用这一典故,表达自己的文人气节。《匡庐图》五代时期,荆浩作品,绢本水墨,纵185.8厘米,横106.8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幅作品构图严谨,雄伟壮丽,从远景...
《匡庐图》一经问世,便引起了轰动,荆浩的名声如日中天。许多后来的画家纷纷效仿他的风格,力求在山水画中寻求新的突破。荆浩不仅在五代时期的画坛占有一席之地,更在后来的宋代、元代等时期,成为了山水画的重要代表。有趣的是,荆浩的画风影响了不少后来的文人墨客,甚至连当时的皇帝都对他的作品赞不绝口。传...
荆浩的代表作《匡庐图》是一幅绢本水墨画,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这幅作品不仅仅是一幅画,更是一幅充满灵性与气势的艺术杰作。画中的山峦层叠,峰峦如聚,宛如一位雄伟的巨人,直插云霄。山巅之上,树木苍翠欲滴,宛如守护者般矗立在天地之间;而山崖间,飞瀑如银练般倾泻而下,激荡出一片水花四溅,仿佛是银河从...
”荆浩《笔法记》。《匡庐图》是荆浩画风的代表作品。《匡庐图》的坚凝、雄峙之风,总让观赏者感到宏闻奇伟。将山川置于画幅中心显要之处,似乎成为五代以来山水的一贯模式。事实上,自唐末至宋初,山水之法日趋赅备,一向以描写大山大水为特色的荆浩,成为这一时期北方画派的杰出代表。画中山体先勾勒轮廊,以...
《匡庐图》是荆浩在五代时期创作的一幅重要作品,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这幅画描绘的是匡庐山的壮丽景色,展现了山水的雄伟与宁静。匡庐山位于今江西省,是中国著名的山脉之一,以其奇特的山石和秀丽的风景闻名于世。在创作《匡庐图》时,荆浩可能受到当时文人雅士对自然的崇尚和对山水诗歌的影响。他通过这幅画...
汉桥话画:全景式山水画荆浩《匡庐图》《匡庐图》,五代,荆浩,绢本墨笔,纵185.8厘米,横106.8厘米,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名画鉴赏 《匡庐图》传为荆浩作品,“匡庐”即庐山。画家通过立轴构图,创作了这幅“全景山水”。画卷上部中央,峻伟的高峰巍然耸立,气势壮阔,绝磴悬崖、山间瀑布与平麓云林次第...
匡庐图,绢本水墨,纵185.8厘米横106.8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右上端“荆浩真迹神品”宋高宗笔迹。)《匡庐图》全景山水构图,结构严密、气势宏大。画的不是庐山,而是太行山的景色,匡庐应是荆浩隐居草堂。画中高山峻岭,奇峭峥嵘,危峰屹立,是典型的“云中山顶,四面峻厚”的北方雄伟大山。山石的画法,体面分明,...
《匡庐图》画的是庐山一带景色。如画中题诗:“翠微深处墨轩楹,绝磴悬崖瀑分明;借我扁舟荡空碧,一壶春酒看云生。”画中景色峰峦峻岭、松香萦绕、云壑三叠、林中村舍、村野赶驴、一叶渔舟、山水相连….. 是一幅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的“全景式”山水画。荆浩以笔取气,以墨取韵,从不同的视点去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