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河戏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曾对恩施南剧及西南地区各南北路剧种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民族民间戏曲和音乐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半个世纪以来,荆河戏发展停滞,渐趋衰落。目前荆河戏第四代、第五代传人虽尚健在,但大多年事已高,无法从事演艺活动。荆河戏后继乏人,处于濒危状态,急需保护传承。
“荆河戏”是流传于湘、鄂两省交界的澧县、荆州等地的地方大剧种,剧种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与艺术精髓的戏曲形式,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为了将荆河戏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下去,澧县荆河剧院老中青三代演员接续奋斗...
荆河戏 荆河戏,因流传于长江荆河段而得名,历史上曾有 “ 上路河子 ” 等名称,1954年正式定名为 “ 荆河戏 ”。荆河戏起于民初永乐年间,到明末清初基本完成了楚调与秦腔的 “ 南北结合 ”,形成荆河戏弹腔的 “ 南北路 ”,荆河戏基本成型。荆河戏保存下来的剧目有五百多出,舞台语言以荆州口语和澧州官话为...
澧州荆河戏是在湘西北及湖北荆州、沙市等地流行的一个戏曲声腔剧种,因流传于长江荆河段而得名,历史上曾有上河路子、大班子、大台戏等名称,抗战期间又曾被叫作楚剧、汉剧、湘剧,1954年正式定名为荆河戏。荆河戏起于明初永乐年间,明末清初秦腔戏班随李自成军来到澧州,艺人们四处流散,到清代初年基本完成了楚调与秦...
荆河戏 百科名片 荆河戏澧州荆河戏是在湘西北及湖北荆州、沙市等地流行的一个戏曲声腔剧种,因流传于长江荆河段而得名,历史上曾有上河路子、大班子、大台戏等名称,抗战期间又曾被叫作楚剧、汉剧、湘剧,1954年正式定名为荆河戏。 目录 简介艺术特色历史发展形成发展角色介绍戏种功法剧目介绍戏种现状传承人张又君萧...
“荆河戏”是流传于湘、鄂两省交界的澧县、荆州等地的地方大剧种,是一种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与艺术精髓的戏曲形式,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为了将荆河戏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下去,县荆河剧院老中青三代演员接续奋斗,融合创新,让荆...
澧县:荆河戏《城头山》演绎六千年前的故事-芒果TV-大家都在看的在线视频网站-热门综艺最新电影电视剧在线观看
荆河戏是流行在湘、鄂、川、贵毗邻地区的地方大戏剧种,北以荆州、沙市为中心,传于恩施、鹤峰、五峰、来凤、公安、石首、监利、潜江、宜昌,溯江上至万县、巴东,下至岳阳、武昌;南以津市、澧县为中心,传于临澧、石门、慈利、桑植、大庸、永顺、龙山及酉阳、秀山;下至安乡、南县、华容、沅江及铜仁、黔阳、辰溪等地...
另一|说荆河戏是从荆州沙市一带形成后南移。但不论由南而北,或是由北而南,其发祥地均是在荆、襄、澧、常即今荆河戏流行地区。 荆河戏流行的长江中游,南依洞庭,水上变通十分方便,在发展过程中与邻近各兄弟剧种关系密切,互相交流,互相吸收,各自既具特点,又具共性。在清同治、光绪年间(1862- 1908),荆河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