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七之事》引《本草·木部》的记载:“茗:苦茶,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渴热,令人少睡。秋采之苦,主下气消食。”《本草》说茶味道是甘苦合一的,性微寒,无毒,和陆羽说的“性至寒”有点不一致。《本草》说茶的功效包括:主治瘘疮,利尿,祛痰,解渴,解热,还提神,容易让人...
陆羽《茶经》之一:茶之源 | 茶经笔记 写在前面:虽然翻了好几遍《茶经》,但其实每次都囫囵吞枣,没有细细去看。刚好看到刘艳春编撰版本的《茶经》,解释得颇为详细,因此总算很细致地看了一遍。笔记中大多内容来自此书,外加一些些自己的理解,以及插图。周知~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
陆羽对于越州茶的了解之深、考察之全,可以在《茶经》及其诗作中看出。他对越州茶称赞有加,评判浙东茶区中,越州茶为上品,其品类包括余姚仙茗、剡茶等。余姚仙茗是越州茶中的上品,也称为“余姚瀑布茶”“余姚瀑布仙茗”。 余姚仙茗产自白水冲和化安山一带,其中白水冲瀑布茶从汉代开始种植生产,在唐代产量达到...
1. 煮茶之道:当水沸腾时,出现鱼目般的小泡,并伴有轻微响声,这称为“一沸”。随着水温继续升高,水边出现如泉涌般的水泡,这被称为“二沸”。当水像波浪般翻滚时,便是“三沸”的标志。此时,水已老,不宜饮用。 茶的简约:茶性俭约,不宜多放水。水多了,茶味会变淡。就像一碗满满的茶,喝了一半,味道就会大...
在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不但有专门论述茶叶的书,而且在史籍、茶史、笔记、杂考和字书类古书中,也都记有大量关于茶事、茶史、茶法及茶叶生产技术的内容。公元758年左右,唐代陆羽编写了世界上最早的一卷茶叶专著--《茶经》。 《茶经》的诞生,是中国茶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重要标志,是唐代茶业发展的需要和产物,...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无形的道其实都在有型的器中演化而运行。 第四篇《之器》细细讲了24种茶器的外形、用途。陆羽大神在这里讲的茶器,不光是喝茶用的器皿,主要是在讲烹茶的器皿。 古人饮茶的仪式,程序繁多而形式庄重,一杯茶,历经一道道工序到了这里,让我们静下心来,回归到茶最初的心境。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duō,拾取)之,其树如瓜芦(瓜芦木,出广州,似茶),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bīng lǘ,棕榈,蒲葵之属,其种子似茶),蒂如丁香,根如胡桃(胡桃与茶树生长时根在地下滋生发育,将土地撑裂方始出土成长)。
《茶经·四之器》中,他如数家珍般地记录了二十四组共二十九种茶。《茶经·五之煮》中,又详述了唐代煎茶法的全套流程。《茶经》为后人研究唐代饮茶习俗,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从这个角度来讲,《茶经》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试想一下,若非精通茶叶烹煎的人,是不会对各项茶器如此熟悉的。若非亲力亲为,也不可能...
《茶经》是部很全面的茶文,总共分十节,分别是:源、具、造、器、煮、饮、事、出、略、图。这两天得闲,缓慢的读了前两节,发现了很多有意思的地方,写出来跟大家分享交流一下。 首先,陆羽所著《茶经》跟普洱茶关系不是很大,至少跟现代意义上的普洱茶关联不大,首先从茶区上就失去关联。在文章第一节里提到了陆...
最近读了一本好书,叫《茶经》,作者是陆羽。这本书真的是让我对茶有了全新的认识。下面就来分享一下我的读书心得吧。 如何制茶 🌱首先,制茶的过程真的是一门艺术。书里提到,要把茶叶装在筐里,放到甑上蒸,然后用杵臼捣碎,再用规成型,最后用芘莉摊开。每一步都讲究得很,真是让人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