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北采茶戏又称唱花灯、唱花鼓、采茶、大茶戏、采茶戏,是在群众欢度节庆时的灯彩歌舞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民间小戏剧种,其流行于粤北地区和粤东地区,原有南雄灯子、韶南大茶和连阳调子三种派别,都用粤北客家方言演唱,1950年后逐渐交融,1959年统称为粤北采茶戏。清朝乾隆、嘉庆年间,粤北和粤东北流行唱采茶,府县志...
采茶戏(高安采茶戏),江西省高安市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高安采茶戏原名“高安丝弦戏”,是在早期高安民间灯歌灯彩和傩舞等民间艺术基础上,吸收了明清时期高安本地的瑞河戏、锣鼓戏等剧种的有益成分演绎而成的一种传统表演艺术。作为江西地方戏曲剧种之一,高安采茶戏具有语言通俗生动、行腔淳婉清越...
赣南采茶戏,是江西省赣州市地方传统戏剧,由民间采茶歌和采茶灯演唱发展而来,起源于明末清初,流行于赣南地区,有400多年历史。起初只有二旦一丑,或生、旦、丑三人的表演,故又名“三角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赣南采茶戏,俗称“茶灯戏”“灯子戏”,有“客家艺术一枝花”的美誉,发源于江西安远县九...
据清康熙《龙岩县志》记载,龙岩采茶戏当地又称“茶灯戏”,由茶婆2人,武小生和小丑各1人,茶姑8人组成。女角由男人扮演,以歌舞演唱小戏为主,因其在乡村演出时,摆出“天下太平”、“五谷丰登”字样队形,故被视为吉祥戏,流传到永定、漳平、长汀等地。闽北光泽县的采茶戏,又称“茶灯戏”,源于北乡。...
武宁县领导按照石老的指示,几经周折,动员在茶戏艺人中颇有影响的人物刘诗笙进行串连。经短期筹备,1953年春节,“武宁采茶剧团”在县城成立后正式演出,在化妆、服装及表演手法等方面作了初步改革,保留了仍用锣鼓伴奏的传统习俗。演出剧目有传统戏《七姐下凡》 ,改编现代戏《儿女亲事》等。上河 与下河两个...
12月25日下午,随着“茶都有戏”戏剧云展演最后一场顺利结束,2024百茶百戏文化周暨百茶高质量发展交流活动圆满落幕。在为期13天的活动中,众多茶界专家、产茶县代表、曲艺界嘉宾、媒体代表齐聚福建安溪,探讨茶文化与戏曲文化融合发展新路径,为安溪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厚植优渥土壤,为我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高安采茶小戏《过关》凤阳是个好地方#地方戏曲文化 #谁说戏曲不抖音 #过把戏瘾 #高安采茶戏吧 #原创视频 - 高安采茶戏吧-青天于20240405发布在抖音,已经收获了31.3万个喜欢,来抖音,记录美好生活!
#弘扬宜春地方釆茶戏(三唱班)百听不厌!#三唱班就是三个人可以唱出一台戏,希望大家聆听!谢谢! - 天然草药袁师傅于20220919发布在抖音,已经收获了96.2万个喜欢,来抖音,记录美好生活!
英山采茶戏,又名“东腔”或“哦呵腔”,起源于道光癸末年(1823年前)的麻城、蕲春、罗田和英山等地。据《英山县志》记载,每逢庙会或朔望,妇女们常会通过表演戏剧来祈福消灾,这些早期的“灯戏”和“杂剧”包含了走唱或坐唱的元素,如“地花鼓”、“地故事”。其中“谢香茶”、“摘细茶”等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