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后,在李国豪指导下,范立础开始攻关梁桥抗震理论,在中国首次编写了桥梁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程序。1990年以后,随着中国交通事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建立大跨度桥梁的抗震设计方法,范立础又首次提出了二水准设防、二阶段设计的桥梁抗震准则,率先建立了大跨度桥梁空间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理论和计算方法。进入21世纪后,主编了...
人物简介:范立础(1933年6月8日-2016年5月3日),浙江镇海人,桥梁结构工程与桥梁抗震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同济大学桥梁工程学科学术带头人 。1951年范立础进入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学习;1952年转入同济大学路桥系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1955年从同济大学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3 - 肖一,卓卫东,范立础 -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 被引量: 0 收藏相关文章 考虑弯曲刚度的悬索自由振动解析解 2013 - 肖一,卓卫东,范立础 -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 被引量: 5 收藏相关文章 解析索单元的温度效应修正 2013 - 肖一,卓卫东,范立础 - 《力学与实践》 - 被引量: 0 收藏相关文章...
范立础(1933年6月8日—)男,出生于上海市,原籍浙江镇海县人。1955年7月毕业于同济大学,是桥梁结构工程与桥梁抗震专家。在国家七五、八五、九五,主持或参加了重大科研项目,成果被评为国际先进水平,现正负责编写我国首部《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近五十年来,在桥梁结构理论方面获得多项...
范立础教授在2001年荣幸地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是对他长期在教育和科研领域杰出贡献的高度认可。他自四十余年前投身于教学与科研工作,以其深厚的专业素养和不懈的努力,为桥梁结构设计理论以及桥梁抗震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范教授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其中包括多项重大的科研突破。他的科研专著...
5月3日上午,中国桥梁抗震学科的开拓者和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范立础因病去世,享年83岁。提起他的名字,或许并不为大众所知。而在25年前,他参与并完成了南浦大桥的抗震研究。如今,大桥尤稳固,斯人已远行。 空中拍摄的上海南浦大桥引桥 1988年初,当时的上海市建委召开会议,决定自主建设南浦大桥,通过专家评审,决定采...
范立础教授的影响力不仅限于国内,他的专业知识和领导力在国际桥梁工程领域中备受瞩目。他的工作不仅促进了中国桥梁设计标准的提升,还通过与世界各地的专家合作,将中国在抗震设计方面的研究成果推向了世界舞台。这种跨文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无疑提升了中国桥梁工程的国际地位,使得特殊桥梁的抗震设计技术在...
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在范立础先生的推动和努力下,拥有4个振动台组的实验室在2013年底建成,并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实验能力最强的振动台实验系统之一。“这一大科学装置将为桥梁工程、房屋和空间结构工程、地下结构工程和生命线工程提供一个世界领先的振动和地震模拟实验平台,为广泛领域内的振动和抗震试验研究提供一个强...
桥梁工程范立础第3版pdf 《桥梁工程》第3版由范立础等编著,是桥梁工程领域重要专业书籍。 该书以专业视角系统阐述桥梁工程多方面理论与实践知识。涵盖梁桥、拱桥、悬索桥、斜拉桥等多种桥型的基本原理。对桥梁规划与设计流程有详细讲解,助于合理布局桥梁。阐述桥梁结构力学分析方法,为结构安全提供理论支撑。介绍不同桥...
范立础(1933.6.8 -)桥梁结构工程与桥梁抗震专家。出生于上海市,原籍浙江镇海县(今宁波市镇海区)。195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曾任同济大学原结构工程学院院长(1987-1997)。现任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