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腔是流行于潍坊、青岛、日照等地的地方戏曲,最初为民间哼唱的小调,称为"周姑调",传说系因一周姓尼姑演唱而得名,又称"肘子鼓"。因其上下句结尾处的"噢嗬罕"三字耍腔别具特点,所以又称"噢嗬罕"或"老拐调"。1895年左右,苏北人"老满州"携儿女沿临沂向北演唱,将柳琴戏唱腔融合到"本肘鼓"中,形成了尾音翻...
高密茂腔是山东省高密市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以曲调质朴自然,唱腔委婉柔怨,生活气息浓郁,通俗易懂,委婉动听,颇有“一声直入青云去,多少悲欢起此时”之妙,深受群众喜爱,被誉为“胶东之花”,俗称“拴老婆橛子戏”,在广大农村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由高密茂腔剧团演出的现代戏《盼儿记》曾于1990年应邀晋京演出,...
茂腔,山东省高密市 胶州市地方传统戏剧,流行于潍坊, 青岛, 日照等地,最初为民间哼唱的小调,称为 ” 周姑调 “,传说系一周姓尼姑演唱而得名,又称 ” 肘子鼓 “。 因其上下句结尾处” 噢嗬罕 “三字甩腔别具特点,故又称 ” 哦嗬罕 “或” 老拐调 “。1895年,苏北人 ” 老满洲 “携儿女沿临沂向北...
茂腔原名肘子鼓、肘股子,始为城乡民间流传的口语化、唱腔简单的剧种。最初因在演唱中肘悬小鼓,一边击节拍一边演唱,故得名“肘子鼓”;还有一种说法叫“肘股子”,表示演员演唱时边歌边舞、扭动臀部的情态。这种演唱形式约出现于清朝初期,至清末形成自己的基调,后经民间艺人张凤山、刘顺仙等几代人的努力,逐步...
茂腔,是高密东北乡人非常喜爱的剧种。莫言小时候,就是个茂腔戏迷,经常跟随着村里的大孩子追逐着闪闪烁烁的鬼火去邻村听戏,听得有些戏文都能背诵。在坡地里放牛时,动辄就要唱上一嗓子。年龄稍大之后,就在村子里的业余剧团跑龙套,时不时地把脸用锅底灰一抹,装个小角色什么的。后来,还利用干活的空隙,学着编...
茂腔(老少配)演唱者李梦琪和随金花老师,琴师李德全老师 - 金顺家电《晚上7点半直播》于20231216发布在抖音,已经收获了78.5万个喜欢,来抖音,记录美好生活!
五莲茂腔起源于明末清初的民间小调,明代末,敲狗皮鼓(或牛皮鼓)演唱的“姑娘腔”传入五莲境内,与本地花鼓秧歌相结合,演变为“肘鼓子”,唱者以方言似曲调,伴奏配以肘鼓、手锣。乾隆年间,“肘鼓子”已广泛流传于五莲民间。十八世纪左右,“肘鼓子”在演变发展中又吸收了苏北外来柳琴戏的伴奏及腔韵,乐器...
茂腔是山东百余年来兴起的地方戏之一,在胶东半岛久负盛名。主要流行于潍坊、高密、诸城、青岛、胶州、胶南、日照、五莲、临沂等地。属山东地方戏四大系统中的肘鼓子系。其曲调质朴自然,委婉柔怨,唱腔通俗易懂,娓娓动听,生活气息浓郁,深得人们(妇女尤甚)喜爱,亦被称为“拴老婆撅子...
茂腔是流行于潍坊、青岛、日照等地的地方戏曲,最初为民间哼唱的小调,称为“周姑调”,传说系因一周姓尼姑演唱而得名,又称“肘子鼓”,据说是因民间艺人肘悬小鼓拍击节奏演唱而得名。茂腔大约在清代道光年间已广泛流传于山东半岛一带,流传过程中吸收本地花鼓秧歌等唱腔和形式形成“本肘鼓”,意指本来的肘鼓子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