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苦闷:重要概念梳理 文学,这个充满魅力的领域,其实也蕴含着深深的苦闷。你可能会问,文学和苦闷有什么关系呢?其实,很多伟大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在经历人生苦难后的创作。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讨一下这个有趣的话题。 诗经中的“怨刺” 🌸 首先,我们来看看《诗经》。《诗经》中的很多诗歌都充满了“怨刺”之...
文学与苦闷的关联应当是近现代文学上强调的主流特征。西方文学不必说,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化和娱乐功能在红楼...
《苦闷的象征》是一本讲述人间苦闷与关系的文学理论著作。1924年,有人将这本书译介到国内,并用作在北大、北师大等讲课时的教材。这本书在当时的新文化运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许多文学青年的情绪出口,点亮了郁达夫、丰子恺、周作人、田汉等人的创作之路。它对当时的日本和中国文艺界乃至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风...
“生命力受压抑而生的苦闷懊恼乃是文艺的根柢,而其表现法乃是广义的象征主义”。这是鲁迅给出的总结。
苦闷的时候,文学便是最好的释怀,让自己的心情天空布满了霞光。1、无助的时候,文学是最真诚的伙伴,让自己活出更精彩的人生。2、迷茫的时候,文学是最理想的航标,让自己从迷雾中走出。3、孤独的时候,文学是最忠实的朋友,让自己有了精神的伙伴。4、悲伤的时候,文学是一种无言的慰藉,让自己忘却...
📖 郁达夫,这位近代文学界的巨匠,你了解他吗?他的作品,你是否曾细细品味?🤔 许子东教授曾这样形容郁达夫式的苦闷——“郁闷”,这种情绪在现代社会中并不鲜见。🌐📖 在新文学史上,《狂人日记》被誉为第一篇小说,而郁达夫的《沉沦》则是第一部小说集。📚 小说中,文笔细腻而冗长,情感深沉而少戏剧性。
雷晓敏编著的《苦闷文学反思(以厨川白村与鲁迅为枢纽)》聚焦于鲁迅对厨川白村的译介和传播,深入开掘了二者在文艺思想及个字对国民性改造方面的多种成就。以厨川白村与鲁迅的文学思想为脉络,从文学作为苦闷象征的辩证关系的切入口,力求揭示中日文论和中西文论在和汉文化急剧变化中的那么一段历史流程和重大变数。本书...
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了很多中年男作家写的那种“中年已婚男的苦闷文学。”(当然张爱玲是从女方角度写的,所以与这些人大有不同。) 这类文学是有固定套路的,大抵自古以来就是如此—一个有点文艺才华的中年男人,已婚已育,妻子忙于家务、孩子和生计,无法跟他进行精神交流。
李贺的诗才与苦闷:短暂人生中的文学奇迹 李贺,这位唐代诗人,字长吉,自幼便展现出过人的聪慧与才华。七岁之时,他便能吟诗作对,被誉为神童。然而,成年后的李贺在政治上屡屡受挫,未曾得志。于是,他将这份苦闷与无奈都融入了诗歌的创作之中。尽管他的生命仅仅绽放了二十六个春秋,但他的文学成就却为后人所...
苦闷的象征 日本文艺理论家厨川白村解释文学艺术的起源的唯心论观点。认为生活中存在着“寻求自由和解放生力”与“强制压抑之力”的冲突。社会因为有这两种力的冲突始能发展,人生也因此充满了痛苦。 唯有文艺超脱于这种生活之外来关照和表现人生的苦闷,故称之为“苦闷的象征”。此论否定了“潜意识”说,却又把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