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苗族没有文化,他们商议各项事情并作出某些决定后,便在显著的地方埋下一块岩石,作为标志,使大家知道, 共同遵守,这便是“埋岩”。 苗族的“寨老制” “埋岩会议”的社会组织由各个村寨的寨老组成,召开会议时由各寨老参加,或者由寨老指定人参加,也有大家公举参加的。在哪个村“埋岩”,就由哪个村寨的寨老...
榕江虽然是侗族之乡之一,但境内的苗寨也不少,反映了民族小杂居的特色。黔东南有一句民谣“侗族住水边,苗族住山尖”,看贵州民族村寨的分布,果然如此。从远处望去,只见摆贝苗寨的民居层层叠叠,密密麻麻,几乎覆盖了整个山腰。这里一共有7个村寨,350多户人家,共1700人,的确是一个大寨。村中的居民主要是杨...
“老兵,九死一生的老兵啊,锦绣河山是你用生命捍卫的乡关;啊,老兵,慷慨赴难的老兵啊,耳畔回响的是你英勇悲壮的呐喊,热血男儿已一个个走向风烛残年!请接受我们迟来的探望,迟来的祈福和祝愿!” “那是岁月里的风,吹散你心中的痛,回首往事如烟把那前尘相送,壮志的心盛满家乡的酒约,一段年华不老的梦---啊。”...
从费孝通教授的“礼治秩序’’看苗族寨老制度 ——以贵州千户苗寨“寨老"制度为例 曹丽兰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学系 北京 100081) 摘要:费孝通教授曾在他的名著((乡土中国》里论述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本文根据 费孝通教授笔下的礼治秩序展开论述,分析了中国传统的。礼”和。礼治”的由来及其本...
小坡红线苗族的传统服饰、民族器乐、习俗节庆等保存完好。其称谓来源为:女性不论老幼,戴本支系传统盘型头帽前,必须先在头上缠绕红毛线,这是显著标志。至于小坡苗寨的历史,只能参照红线苗族到此定居的时间。据寨中老人介绍,红线苗族支系“逐鹿中原”后的确切迁徙...
红线苗同胞日常照小坡红线苗族的传统服饰、民族器乐、习俗节庆等保存完好。其称谓来源为:女性不论老幼,戴本支系传统盘型头帽前,必须先在头上缠绕红毛线,这是显著标志。至于小坡苗寨的历史,只能参照红线苗族到此定居的时间。据寨中老人介绍,红线苗族支系“逐鹿中原...
西江千户苗寨,被群山环绕,生态环境优越,其美景远近闻名。远处梯田层叠,如诗如画;近处溪流潺潺,穿寨而过,为整个村寨增添了灵动之气。这里的苗族吊脚楼建筑别具一格,依山而建,与自然景观和谐相融。西江千户苗寨地处河流谷底,村民们沿着白水河的河谷坡地,开辟出了一道道梯田,构成了别具一格的田园景致。2.1 ...
1 民居有自己的特点,房顶的造型很像傣族的竹楼,这可能和受傣族文化的影响有很大关系。但是苗族的房子是没有楼的。2 村落的四周都是连绵起伏的山峦,细看,不难发现还有刀跟火种的痕迹。3 道路还是那样的绿色环保,时刻都能嗅到泥土的芬芳。4 房前屋后种满了各种果树,芒果树和柚子树正在开花,远远地就可以闻到...
从费孝通教授的“礼治秩序”看苗族寨老制度——以贵州千户苗寨“寨老”"礼治秩序"看苗族寨老制度以贵州千户苗寨"寨老"制度为例曾丽兰(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学系北京100081)摘要:费孝通教授曾在他的名着《乡土中国》里论述了中国乡土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