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多居住在山区,山高林密,就地取材修筑民居,黄土墙黑瓦房和古香古色的吊脚楼便成为苗族民居的主要式样;苗族的一些上层首领也修筑砖石彻的带风火墙壁的四合院落,宽敞而幽深;苗族一些贫寒的人家也筑简陋的竹楼,低矮的石板屋和树皮盖顶的茅屋。但苗寨的主体部分仍是黑瓦房,吊脚落。 黑瓦房通常分五柱四挂、或...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雷山县东北部雷公山之麓、白水河畔的西江镇境内,这里的居民建筑系木质结构,不用一钉一铆,房子框架由榫卯连接,依山势而成,建筑风格别具特色,形成独特的苗寨吊脚楼景观。 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的建造技艺可以追溯到河姆渡文化中“南人巢居”的干栏式建筑,在历史...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雷山县东北部雷公山之麓、白水河畔的西江镇境内,这里的居民建筑系木质结构,不用一钉一铆,房子框架由榫卯连接,依山势而成,建筑风格别具特色,形成独特的苗寨吊脚楼景观。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的建造技艺可以追溯到河姆渡文化中“南人巢居”的干栏式建筑,在历史沿革中又结合居住环境的要求加以变化...
🌄 “以美丽回答一切,看西江知天下苗寨”,余秋雨先生笔下的西江千户苗寨,是一个洋溢着浓厚苗寨风情的古老苗寨。这里依山而建的吊脚楼层层叠叠,成为了解苗族传统文化的绝佳去处。🏞️ 西江千户苗寨由10余个自然村寨组成,是一座露天博物馆,展览着苗族发展的史诗。四周群山环绕,白水河穿寨而过,将西江苗寨一分为二。
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贵州省雷山县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苗寨吊脚楼由“巢居”形式衍变而来,用竹、木搭建,建筑下部呈镂空形态,被称为“半干栏式”木结构建筑,该建筑类型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主。2006年5月20日,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7月10日上午,贵州西江千户苗寨景区发生火灾事故,当地两栋传统吊脚楼木屋被烧毁,只剩部分“骨架”。部分网友戏称,从此千户苗寨只剩下999户。7月10日千户苗寨火灾现场视频截图 封面新闻记者梳理发现,我国部分古城镇或古村落都曾发生过火灾,2021年“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云南翁丁寨发生火灾,2022年四川宜宾李庄古镇...
西江千户苗寨的吊脚楼,又被称为半边楼,一般为木质三层结构。苗寨三层吊脚楼的底层通常用于存放生产工具、饲养家禽牲畜、储存肥料或作为厕所。第二层则作为客厅、堂屋、卧室和厨房的所在地,堂屋外设有被称为“美人靠”的的独特构件,用于乘凉休息。第三层较低,用于储存谷物、饲料等生活物资。苗寨里的工匠们在施工过程...
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采用的是木结构穿斗式构架,具有“悬虚构屋”、架空而立、上实下虚等特点。传统的苗族吊脚楼,不用一钉一铆,也无设计图纸,全凭工匠的心灵手巧。2006年,苗族吊脚楼营造技艺被列为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修建一栋吊脚楼,要经历选址、夯基、备料、发墨、立房、上梁、盖瓦、装修等过程,...
西江千户苗寨是苗族人民聚居的地方,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这里的吊脚楼不仅连片成群,而且规模宏大,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这些吊脚楼被誉为中华上古居民建筑的“活化石”,在建筑学上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2006年5月20日,苗寨吊脚楼的营造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