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年的苏轼和苏辙一同跟苏父学习,苏辙曾说过,幼年苏轼聪慧,自己愚钝,经常得兄长点播指导,才能够学得明白。他们一起考进士,一起高中,最后被任命不同官职,才分开。但是他们互相欣赏,也互相学习,但从不互相吹捧。苏辙直言,哥哥苏轼说话口无遮拦,容易生事端。苏轼也批评苏辙,为人处世大局没问题,却不注重细节...
很多人认为三苏之中苏轼最出名,才华更胜,这一点苏轼却不同意,他不止一次表示自己不及弟弟苏辙。面对声名确实在三苏之中最盛的苏轼,苏辙为哥哥骄傲且自豪,但也没有因此对学问望而却步,兄长是他的榜样,他也成长为了自己想要的样子!苏氏兄弟在彼此的成长中互相追逐,都做了最好的自己,他们都活成了自己人生的...
这苏家老爸真有先见之明,苏轼性格耿直随和,浑身充满文艺范,爱发不同政见和牢骚,累累被当作枪打的出头鸟;苏辙除了参加考试那次性格有些张扬外,随着年纪的增长越来越平稳持重。 苏轼无论到了哪里,总是要写信给弟弟,关心他的生活;苏辙深知哥哥的脾性,总是回信嘱咐他少喝酒,慎谈吐,不要祸从口出。由于性格不同,哥...
苏轼在大宋朝的地位很高,但是因为一些错误而被贬到黔南两年。在那里,苏轼又因为一首诗而受到惩罚。苏辙得知此事后,便想尽办法去救自己的哥哥。苏辙向当地官员交了一封奏折,揭露了当时的政治腐败,当时朝廷十分重视苏辙的奏折。若非是苏轼递交了请愿书,请求将苏辙调回朝堂的话,那么我国的历史可能会发生改变,苏辙...
“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说的就是去年中秋夜,正是苏轼在密州(古称“东武”)写下“明月几时有”的寂寞夜晚。同样是写中秋,苏辙此词的基调是悲伤的。苏轼去年的《水调歌头》,全诗的情绪是旷达的,尽管中秋夜,弟弟不在身边,他有些许...
苏轼与苏辙的兄弟情深,或许三天三夜也说不完。苏轼是“弟控”,苏辙是“兄控”两人也算双向奔赴,苏轼那光芒万丈的才华,让苏辙十分仰慕,只不过他并没有成为苏轼的影子,因为他自己就是一座别人攀登的高峰。嘉祐二年,苏轼与苏辙一同进京赶考。那时候赶上了欧阳修改革文风,苏轼非常受用,他与弟弟一人写了一篇《...
通过取名也可以看出,苏洵希望孩子完成自己未竟心愿,而苏轼苏辙后来双双金榜题名,也算是替父亲争光了,没有辜负取名时候的期望。 最后,附上两兄弟名字由来的原始文章,也就是著名的《名二子说》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
在政治方面,苏轼和苏辙的主张是很类似,都站在了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守旧派”。他们都因此被贬出京。不同的是,苏轼卷入的乌台诗案,引发了蝴蝶效应,导致大半生都在漂泊之中,黄州汝州惠州儋州,越走越偏远,生活越发穷困。在路上,他还失去了爱人朝云,一个孩子夭折。苏轼有被重新启用的经历,但是他在京时间不长...
从苏辙八月十六日匆匆离开徐州去南京上任来看,他留这么多日子可能有点“违规”了,不过这好不容易争取来的中秋,对兄弟两人都是非常珍贵的机会,他们一起登楼饮酒赏月、吟诗写词。苏轼首先吟起自己在此次相聚的前一年中秋,写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而苏辙想到中秋一过,两人又要再度分开,再聚不知何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