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徘徊于斗牛之间”的“徘徊”;“渺沧海之一粟”的“渺”,都是一字千钧,读来似铿锵作金石声。《前赤壁赋》一文还充分体现了苏轼散文自然本色、平易明畅的特色,那种纯真自然之美给古往今来的无数读者带来了多么难忘的艺术享受。 苏轼前赤壁赋赏析篇二 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
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报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七月十六日和七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
宋人苏籀《栾城遗言》:“子瞻诸文皆有竒气。至《赤壁赋》,髣髴屈原宋玉之作,汉唐诸公皆莫及也。” 宋人方夔《富山遗稿》卷九《读赤壁赋》:“万舸浮江互荡磨,一番蛟鳄战盘涡。中天日月悲分影,对局英雄付逝波。形胜空传二赤壁,文章谁肯百东坡。荆州风景今何似,秋夜时闻窈窕歌。” 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卷...
参照同时所作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更可看出赋中咏及曹操,词中咏及周瑜,两两相当;而词中“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一句,用“人道是”三字传疑;此赋中用“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一句传疑;正可与《与范子丰》函中的“传云”、“或曰”两句相发明。但一赋一词,已使黄州赤壁的声名压倒了真正的古战场...
苏轼《前赤壁赋》原文|赏析|鉴赏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
苏轼的《前赤壁赋》不仅在文学上独步一时,其书法艺术同样令人叹为观止。这篇赋文以行楷书写,展现了苏轼书法艺术的卓越成就。首先,从整体的书法风格来看,苏轼的《前赤壁赋》行楷结合,既有行书的流畅与灵动,又不失楷书的稳重与端庄。这种风格的选择,既符合赋文的内容与情感,又体现了苏轼对书法的独特理解与运用。在...
本册所载《苏轼答谢民师论文帖》是苏轼在北宋元符三年(1100)时所书,亦即他去世前一年由儋州(海南岛)遇赦北上时途径广东清远峡山寺时,写给他友人谢民师的一件书扎,内容是答复谢民师关于写作上提出的问题,表述了他对文章写作的一些见解。此文与南宋郎哗注《经进东坡元集事略》中所载原文对照,卷首缺一百五十八字,...
苏轼行书精品《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是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34.2x18.9cm,行书十七行,129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那时苏轼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作了二首五言诗:“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
苏轼的《前赤壁赋》不仅在文学上独步一时,其书法艺术同样令人叹为观止。这篇赋文以行楷书写,展现了苏轼书法艺术的卓越成就。首先,从整体的书法风格来看,苏轼的《前赤壁赋》行楷结合,既有行书的流畅与灵动,又不失楷书的稳重与端庄。这种风格的选择,既符合赋文的内容与情感,又体现了苏轼对书法的独特理解与运用。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