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馍起源于中国民间祭祀活动中用面塑动物代替宰杀牛羊等动物的习俗,这一习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奴隶社会后期,封建历史的初期阶段。在历经千年的传承中,花馍不仅被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形成了独特的制作技艺。 两汉时期:面食在这一时期已经突破了仅仅作为食物的界定,开始用于祭祀等场合,但现代意义上的花馍可能还未出现。
2008年6月7日,面花(新绛面塑)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Ⅶ-53。历史渊源 面花俗名“花馍”“窝窝花”“糕花”,也称“面塑”,是流行于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甘肃等北方地区的一种传统食用塑作艺术,同时也是一种与民众生活贴近的节俗艺术。面花的起源与传统...
高4.06米、直径2.012米的龙腾盛世大花馍,成为世界最大的花馍 裴氏宰相将军群塑,创世界最大面塑造像群像纪录 悠悠岁月里 馍是晋南人古老的食文化 也是晋南人心中的美好愿景
闻喜花馍于2006年入选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历史渊源 西汉开始,特别是汉武帝以后,小麦成为了中国北方大面积种植的粮食作物。这一阶段,是晋南花馍的初步形成期。隋唐时期,花馍做工精细,形态更为逼真。王谠在其所著《唐语林》中曾对唐朝的面塑有所记述:“宴...
其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成为了陕西地区的独特美食,也是中华饮食文化宝库中璀璨的一颗明珠。 花馍起源于西汉时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据史书记载,在汉朝时期,西安市一带普遍有制作馍的传统习俗。然而,花馍的诞生,却要追溯到西晋时期。当时,西安深受战乱之苦,城内百姓生活困顿。为了提振人民士气,西晋国君派遣了...
花馍主要流行于山西、陕西等地,其中陕西关中等地的花馍更是出名。乡间的花馍讲究很多,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祭奠祖先、老人过寿、小孩满月等等,都有各类造型和不同用途,是我国民间艺术的奇葩,并被评为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 花馍民间面塑品。也称“面花”。乡间逢年节都要蒸制花馍。如春节蒸大馒、枣花 ...
1. 合阳面花,又称“礼馍”、“花花馍”,其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民间祭祀活动。这种面花造型丰富,色彩鲜艳,充满了浓郁的民俗气息,制作工艺精湛。2. 在陕西合阳县,面花的制作至今仍非常盛行。当地民间农妇常用白面制作各种面花,用于婚丧嫁娶、年节庆典等场合,这些面花千姿百态,既有花、鸟、虫、...
面花俗称花馍,自古以来,是陕西澄城当地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手工艺术,根据有关资料分析,民间面花工艺技术,可追溯到汉朝初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澄城 #花馍 #婚礼花馍 #非物质文化遗产 - 衍行成功记于20240314发布在抖音,已经收获了20.1万个喜欢,来抖音,记录美
闻喜花馍被誉为心尖上的情结、指尖上的文化、舌尖上的美食。闻喜花馍制作精细,工艺精湛,既可食用又可观赏,且具有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正因如此,它在2006年被列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又进一步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近年来,闻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闻喜花馍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将其作为“文化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