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的菊部和花部 过去人们常把戏班称做“菊部”,据说是源于南宋时的一位女戏曲家。宋高宗时,供奉宫廷的仙韶院(即教坊司)共分13个“部”或“色”,其人才济济,就中最出色的要算一位能歌善舞尤长演奏《梁州曲》的菊夫人,全院上下都尊称为“菊部头”(见南宋周密《齐东野语》)在《元曲选》宋无《子虚翠...
1. 花部:这一分类指代的是昆山腔以外的众多传统戏曲剧种。它们的多样性被称为“花杂”,因此也常被称作乱弹。虽然这些剧种并未受到士大夫阶层的重视,但它们深受基层观众的喜爱,在乡村、山区及小城镇中广泛流传,并逐步发展出了独有的唱腔和剧本体系。2. 雅部:昆曲被称作“雅部”,以区分于“花部...
花部与雅部都属于戏曲名词。 花部是指乾隆年间昆腔以外的各地方戏曲剧种。当时昆腔逐渐衰落,弋阳腔、梆子腔、二簧调等地方戏曲剧种日趋发达,一般风格较昆腔粗犷,语言也较通俗,北京、扬州等地的封建士大夫称昆腔为“雅部”,昆腔以外的剧种为“花部”或“乱弹”,以寓褒贬之...
花部指的是除了昆曲以外的所有地方戏曲。在京剧形成初期,花部与雅部(昆曲)并立,两者之间展开了长期的竞争。昆曲一度是受到群众喜爱的艺术形式,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它开始更多地迎合宫廷和上层社会的口味,音乐和曲词变得复杂难懂,逐渐失去了普通民众的支持,因此被称为“雅部”。与此同时,花部因其内...
花部兴起并非偶然,这里既有社会原因,又有艺术本身的原因。经过明末清初的大动乱,满清统治政权在康熙时期得到稳固,治理国家的重点转移到安定政治和加强经济建设方面来。随着农业经济的恢复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许多工商业城市也跟着扩大或出现。发达的城市既为戏曲提供了荟萃之地,也为其发展提供了物力和财力。社会的发展和人...
中国戏曲 昆山腔的地方戏曲被称为花部的说法是错误的。具体来说: 一、昆山腔(昆曲)概述 昆山腔,又称昆曲,起源于元代末年昆山地区的戏曲声腔和剧种,是明代四大声腔之一,也是影响最大的一个。它经历了多次改革和创新,最终形成了集南北曲优点于一体的“水磨调”,并以笛、箫、笙、琵琶为伴奏乐器。昆曲的音乐属于曲...
花部指昆山腔以外的各种地方戏曲,取其花杂之义。它虽不为士大夫所重视,却广受下层百姓欢迎,流行于乡村山区及小城镇,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唱腔和剧本体制。至清康熙年间,各地地方声腔发展兴盛,呈现出地方戏曲蓬勃发展的局面。 花部诸腔戏的兴起,与...
昆曲是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它的别称“雅部”源于其表演风格雅致、细腻,主要包含杂剧和传奇。相比之下,京剧则被称为“花部”,因为其表演风格较为通俗、段落朴实,且种类繁多。在清代戏剧的分类中,雅部一度是宫廷戏剧的主导,但随着清朝后期的到来,雅部逐渐式微,而花部开始崭露头角。
1.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中国戏曲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著名的“花雅之争”。2. “花雅之争”实质上是花部和雅部之间的竞争。雅部指的是昆腔,这是苏州地区的地方戏。昆腔因为其音律的精致和乐词的优美,在明清以来的苏州地区赢得了主导地位。3. 然而,昆腔也有其局限性,它使用吴语方言演唱,对于非苏州...
/ 花雅之争 /清代乾隆年间的北京剧坛,南北各种戏曲声腔剧种聚集于此,出现了“花部”与“雅部”声腔剧种之间的较量与争胜,史称“花雅之争。“花雅之争”的实质是花部诸腔对占据剧坛统领地位的雅部昆曲发起的挑战与冲击。花部诸腔以“其文直质”(词句通俗易懂)、“其音慷慨”(听着热闹有劲儿)的优势为民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