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背蟾蜍,花背蟾蜍,背蟾蜍,两栖纲,蟾蜍科。体长6-7cm。雄蟾蜍背面橄榄黄色,皮肤粗糙,密布大小瘰疣,上有许多小白刺。雌蟾蜍背面浅绿色,有深褐色或酱黑色花斑,瘰疣稀疏,皮肤较光滑。腹面乳白色,满布扁平小疣。口后有大疣。耳后腺大而扁平。白天栖于洞内,黄昏外出
花背蟾蜍的介绍 花背蟾蜍,两栖纲,蟾蜍科。体长6-7cm。 雄蟾蜍背面橄榄黄色,皮肤粗糙,密布大小瘰疣,上有许多小白刺。 雌蟾蜍背面浅绿色,有深褐色或酱黑色花斑,瘰疣稀疏,皮肤较光滑。 腹面乳白色,满布扁平小疣。口后有大疣。耳后腺大而扁平。白天栖于洞内,黄昏外出觅食。冬季集群在沙土中冬眠。
🐣花背蟾蜍的繁殖季节在5到6月,它们会在静水坑、池塘或水沟中产卵。卵交错排列在胶管状卵带内,呈2到4行,含有1000到2000粒卵。蝌蚪在静水塘中生活,大约两个月后变成幼蟾,之后在潮湿的草地内生活。成龄蟾产卵结束后则营陆栖生活。🐣🐸花背蟾蜍不仅是长白山区的生态标志之一,也是研究两栖动物生态的重要对象。
本物种为两栖纲无尾目蟾蜍科花背蟾蜍Bufo raddei(图) 壹 鉴别特征 体长平均60毫米左右,雌性最大者可达80毫米;头宽大于头长;吻端圆,吻棱显著,颊部向外侧倾斜;鼻间距略小于眼间距,上眼睑宽、略大于眼间距,鼓膜显著,椭圆形。前肢粗短;指细短,指长顺序3、1、2、4,第1、3...
花背蟾蜍(Bufo raddei Strauch,1876),《中国药典》及《中医药大辞典》未曾提及蟾酥有这一动物来源,但是《中国动物志两栖纲无尾目》(中卷)上有提到花背蟾蜍可入药,可制成蟾蜍干并刮取蟾酥,该种蟾酥鲜浆呈黄色,用途与中华蟾蜍基本相同,广泛分布于...
💡 花背蟾蜍,这个神秘的小生物,雄性蟾蜍的背面是橄榄黄色的,皮肤显得相当粗糙,甚至还有瘰疣,上面可能还布满了小白刺。而雌性蟾蜍的背面则是浅绿色的,上面散布着深褐色或酱黑色的花斑,瘰疣较为稀疏,皮肤也相对光滑。🌿📍 在广东地区,花背蟾蜍的出现并不罕见。它们通常生活在湿润的环境中,如农田、水边、花园...
长白山两栖类。花背蟾蜍(Bufo raddei)当地名称“小癞蛤蟆”、“花 癞棘”。属无尾目、蟾蜍科Bufonidae 。黑龙江、吉林、辽 宁、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甘 肃、青海、安徽、江苏。国外分布于蒙古、俄罗斯、朝鲜。 在长白山区主要分布低山地带。
花背蟾蜍属于两栖纲中的蟾蜍科,其体长大约在6-7厘米之间。雄性花背蟾蜍的背部呈现出橄榄黄色,皮肤粗糙,布满大小不一的瘰疣,这些疣上点缀着众多小白刺,为其增添了一种独特的外观特征。相比之下,雌性花背蟾蜍的背部为浅绿色,带有深褐色或酱黑色的斑点,瘰疣分布较为稀疏,皮肤显得较为光滑。腹部...
花背蟾蜍的药理作用主要体现在其不同部位的分泌物和制品中,如蟾酥、蟾衣和干蟾等。1. 蟾酥:是蟾蜍耳后腺分泌的白色浆液,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它含有解毒、消肿、止痛的成分,还有强心、利尿、抗癌、麻醉、抗辐射的功效。蟾酥可用于治疗心力衰竭、口腔炎、咽喉炎、咽喉肿痛和皮肤癌等疾病。2. 蟾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