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石开,男,拉祜族采省精著谓,出生日期未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拉祜族芦笙舞代表性传承人,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申报。 李增保,男,1932年1月生,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拉祜族芦笙舞代表性传承人,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申报。 折叠保护措施 ...
拉祜族芦笙舞,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拉祜族芦笙舞据史书记载和文物图案比照,早在新石器时期已有记载。芦笙舞“围圈”“携手”“顿足”等基本形态已经形成。随着数世纪的迁徙传入云南,历经漫长的民族合分与发展,逐步形成一大独立的舞种。拉祜族芦笙舞以正步、踏步、蹉步、绕步...
苗族芦笙舞(鼓龙鼓虎-长衫龙),贵州省贵定县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鼓龙鼓虎-长衫龙苗语音为“打容打阻-阿冗”,是贵州苗岭山麓小花苗聚居区贵定县新埔乡谷撒村所独有的一种苗族芦笙舞蹈,其起源于宋代。鼓龙鼓虎-长衫龙包括男子双人舞、四人舞和群舞等形式,整个舞蹈分为三节,第一节表示群龙...
苗族芦笙舞(锦鸡舞),贵州省丹寨县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锦鸡舞发源于贵州省丹寨县排调镇境内,流传于苗族“嘎闹”支系中穿麻鸟型超短裙服饰的排调、也改、加配、党早、麻鸟、羊先、羊告、也都和雅灰乡境内雅灰、送陇等苗族村寨。传说这支苗族的祖先住在东方大平原上,后来迁到一个叫“展...
苗族芦笙舞(滚山珠),贵州省纳雍县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苗族芦笙舞(滚山珠),原名“地龙滚荆”,苗语叫“子落夺”,来源于对古代历史迁徙过程中当地英勇的苗族青年用身躯在荆棘密布的山野中为苗族先民们开辟道路的动作的模仿。“滚山珠”流传在贵州省纳雍县猪场苗族彝族乡,集芦笙吹奏、舞蹈表演...
芦笙舞,又名“踩芦笙”、“踩歌堂”等,因用芦笙为舞蹈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是苗族人民的传统舞蹈。已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珍贵的民间文化形式。流淌在血液中的传承 锦鸡舞 在贵州丹寨的苗族中流传着一则传说,苗族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是锦鸡帮助度过难关,于是,像锦鸡...
芦笙舞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以礼乐的方式融入各民族生产生活,体现出兼收并蓄的文化特征。 区域的维度。上古时期,随着黄河流域古羌分化、长江流域三苗迁徙,芦笙舞从北向南流动。其流动路线大致有三条: 一是沿着青藏高原、川南高地与云贵高原的“藏彝...
《芦笙舞》是侗族的传统民间舞蹈。舞蹈气氛热烈而欢快,现已成为侗族民众在稻谷收获后至来年春播前农闲期间和各喜庆佳节时,由青年男女参加被称作《踩堂》或《踩芦笙》的自娱性、求偶舞蹈。每逢节日,成年的侗族未婚男女青年,都不会放过“踩堂”机会。因为这些男女青年中的不少人,要通过集体共舞的机会来选择自己的...
苗族芦笙舞(申报地区:仁怀市) 苗族芦笙舞苗语称“究给”,又名"踩芦笙"、"踩歌堂"等,是一种边吹"芦笙"同时以下肢(包括胯、膝、踝)的灵活舞动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民间舞蹈,因用芦笙为舞蹈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 常见的苗族芦笙舞有四种类型。第一种是自娱性芦笙舞,这种类型是最为普及的,因对舞者年龄、性别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