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无知论》是僧肇的代表作之一。僧肇是中国东晋著名的佛教学者、僧人,鸠摩罗什的得意门生,罗什门下“四圣”或“十哲”之一,被称为“法门龙象”、“解空第一”。般若意为无上智慧,是禅修、成佛的关键所在。故正确理解、充分把握般若内涵,意义十分重大 评价 《般若无知论》凡两千余字,是中国人用自己的...
答案: “般若无知”出自: 宋代 释怀深的 《陞堂颂古五十二首 其四二》, 诗句拼音为: bān ruò wú zhī 。 问题2:“般若无知”的上一句是什么? 答案: 没有上一句,“般若无知”已经是第一句了。 问题3:“般若无知”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案: “般若无知”的下一句是: 无所不知 , 诗句拼音为:...
这是《般若无知论》进入正题的第一段话,完全是引经据典。经上说,所谓般若是“无所有相,无生灭相”,“无所知,无所见”,这是用来区别智慧和观照的,为什么说智慧“无相”又“无知”,这表明的确有无相之知,也有不知之观照。因为凡有所知就有所不知,而圣心由于无知,所以无所不知,这种不知之知才...
小提示:"般若无知,无所不知。"的拼音和注音来自AI,仅供参考。 翻译及意思 词语释义 不知:不知道、不明白。 无所:1.没有地方;没有处所。2.表示否定不必明言或不可明言的人或事物。 无知:(形)缺乏知识;不明事理:~的人。 般若:能证悟空理的智慧。
第四个就谈一下“般若无知而无不知”的问题,这属于知识论的范畴——“慧”。真、善、美、慧,没有讲真、善、美、知。一般的哲学家会强调知识,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或者强调那个“智”,理性主义传统逻各斯。但是轴心文明的这些圣者们是强调那个“慧”。这个“慧”就跟知识...
答曰:然,无是无当者。夫无当则物无不当,无是则物无不是。物无不是,故是而无是;物无不当,故当而无当。故经云:尽见诸法而无所见。 难曰:圣心非不能是,诚以无是可是,虽无是可是,故当是于无是矣。是以经云:真谛无相,故般若无知者, 诚以般若无有有相之知。若以无相为无相,有何累于真谛耶?
《般若无知论》深入探讨了佛教智慧的特性,即看似无知却无所不知,能洞察万物。论点起始于对比“有所知”与“无知知”:“世间有所知,即有未知。圣人以其无知,反而具备一切知识。这种‘无知’之知,被称为一切知。经文云:圣心无所知,却无所不知。”“有所知”代表世俗认知,如世俗的“惑...
意思是如果一个人不能够顿悟,那么他的智慧,也就不会打开,如果一个人能够顿悟,那么他就打开了他的智慧,真正参透了世界。这句话的出处为《般若品第二》,即《六祖坛经》。般若bo re 是从印度那边音译过来的,意思是大智慧。
般若无知 摘自: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术语)肇论有般若无知论。维摩经序曰:‘圣智无知,而万品俱照。法身无象,而殊形并应。’更多:https://www.bmc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