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梵语,意译“身骨”。 释迦牟尼佛 遗体火化后结成的坚硬珠状物。又名舍利子。 引《魏书·释老志》:“佛既谢世,香木焚尸。灵骨分碎,大小如粒,击之不坏,焚亦不燋,或有光明神验, 胡 言谓之‘舍利’。弟子收奉,置之宝瓶,竭香花,致敬慕,建宫宇,谓为‘塔’。”后泛指佛教徒火化后的遗骸。 明 宋濂 《...
舍利,亦指舍利子,特指佛菩萨、高僧之身骨,古代的塔原为安置舍利而造。《金光明经》说:“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 舍利,梵语中意为“尸骨”,指死者火化后的残余骨烬。通常指佛祖释迦牟尼火化后留下的固体物,如佛发、佛牙、佛指舍利等。 佛教经典中把舍利分为两类: 一为法身舍利,...
舍利,一般分有全身舍利、碎身舍利。全身舍利是不需经过火葬,而全身不会腐烂,也叫肉身菩萨;碎身舍利则是火葬后的遗骨。但也有一些舍利不是由人体变成的。而在《浴佛功德经》中舍利则分为两种,一是生身舍利,又称身骨舍利,是佛的遗骨;二是法身舍利,又称法颂舍利,是指佛所遗的教法、戒律。 关于舍利和舍利子,虽...
在古印度语中就有舍利之词,为Sarira,也叫作“设利罗”、“室利罗”,中文意译是“遗骨”、“骨身”或“灵骨”,即死后身体之总称。印度盛行火葬的习俗,在释迦牟尼出世前即有,当时火葬后的遗骸,一般就叫做“舍利”。《实用佛学辞典》中解释“舍利”为“佛之骨”。释迦牟尼出生在印度教婆罗门世家中,许多观念...
舍利子自然不是钻石,其形成原因现在没有定论。有推测认为,舍利子是骨骼与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所致。 而其他的一些看起来晶莹剔透的舍利子,根据科学研究之后可能有以下几种成因: 1,人骨在灼烧的时候可能会发生重结晶的现象——所以经过化验之后,这些舍利其实是人骨头的成分; 2,火化过程中如果添加黏土、矿物质,可以促...
舍利是印度梵语音译,意指遗骨。这是舍利的本意,后来佛教引申为广义的舍利,包括佛经、高僧遗物、遗体等;狭义的舍利就是指火化后的遗骨或结晶物。一般说舍利,通常是指狭义舍利。有人进一步严格区分,把火化后遗留的人本身的骨头(实际就是火化未彻底)称为舍利,而把火化后新生成的圆形结晶物称为舍利子。需要澄清...
佛顶骨,本指佛顶肉髻,“顶骨涌起,自然成髻是也”(《无上依经》)。佛涅槃后,特指顶骨舍利,“顶骨结实,穷劫不坏”(《大般若波罗密多经》卷五)。佛顶真骨是指释迦牟尼佛头顶涌起自然成髻部分的舍利。南京大报恩寺出土的佛顶骨是世界上发现的唯一一枚佛顶真骨,文献记载,北宋为佛教中兴时期,西行求...
舍利子(Sarira)是佛教中的一种宝物,通常是微小的颗粒或物质,被认为是佛陀或高僧的遗物,通常与其圣化的遗骸有关。舍利子被视为具有神圣力量和意义,是佛教信仰和崇敬的对象之一。 舍利子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1.骨灰颗粒:通常是由佛陀或高僧的遗骸在火葬后残留下来的微小骨灰颗粒。这些颗粒被认为具有特殊的能量,可用于加...
舍利是指佛教中的圣物,通常是指佛陀或菩萨的遗物,包括骨灰、牙齿、发丝、指甲等遗物。在佛教中,舍利被认为是一种宝贵的宗教文物,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和神圣的意义。据传,佛陀涅槃后,他的遗骨被分散在各地,成为了许多寺庙和僧侣的珍贵宝藏。舍利的珍贵程度不仅在于其代表了佛教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遗物,还在于它们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