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统一中国后,开始拉拢汉族士大夫,由于谢枋得的文名和威望,元朝曾先后五次派人来诱降,但都被他严词拒绝,并写《却聘书》:“人莫不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若逼我降元,我必慷慨赴死,决不失志。”在寒食节,谢枋得路过郓州,写下了一首《沁园春·寒食郓州道中》:十五年来,逢寒食节,...
1941年5月13日,这一天,又有两名中国军队将领战死中条山战场。他们是第三军军长唐淮源和第三军十二师师长寸性奇。唐淮源出生于云南,毕业于云南讲武堂,投军30年,从排长升至军长,身经百战,战功卓著,抗战开始后,率滇军来到中原作战,后移防中条山。中条山战役开始的时候,唐淮源带着第三军坚守在西面阵地,虽然进行...
李定国知道自己快不行了,虽然强行穿上了战甲,但他自己明白,永历帝被吴三桂绞杀后他的心就死了,心死了,人自然也就活不长了。 当初他凭着一股光复明朝的心气,和清军打,和吴三桂打,和自己的大哥打,哪怕一直是输多胜少,可他也从来没有怕过。 可现在明朝的皇帝一死,李定国怕了,他怕自己这一生斗来斗去,最后却...
老蒋认为,如果不打就放弃一座大城市,政治后果将十分严重,因此他不允许这样做。王耀武无奈之下,只能退而求其次,期望能够调动整74师和整83师过来增援。这一次,蒋介石表态同意了,但徐州“剿总”的指挥官刘峙却不愿意配合。刘峙主要关注的是保护自己的安全,他希望部队能够留在徐州周边,因此一直在拖延,不愿意及时...
一个士兵听闻蓐收宣布相柳已死的消息后,便号召大家对他的遗体进行羞辱。这种行为既是宣泄内心的不满,也是对相柳的恐惧的一种表现。相柳是辰荣残军的智谋核心,拥有九个头颅、九条生命。他之所以牺牲自己,是因为他的义父洪江曾拯救过他,因此他决定用一生为辰荣军效劳。最终,他为守护辰荣军而英勇牺牲。然而,真正...
朱元璋杀张士诚,跟杀陈友谅时有所不同,因为,朱元璋对张士诚还有仁慈之心。在围剿张士诚时,朱元璋曾多番表示,只要张士诚投降,他一定不会杀他,还会好好善待他的家属。然而,张士诚就是一身硬骨气,宁死不降,这是为什么呢?朱元璋要征服张士诚的原因 也许答案就在他跟朱元璋最后说的那句话里,“你并不...
经过几番游说劝降,王彦章态度十分坚决,宁死不降!最后李存勖也失去了耐心,将其就地斩首。王彦章这个人,虽然自幼家贫,没有读过什么书,但是他的口头禅是“豹死留皮,人死留名”,是一个非常注重气节的人。而同一时期饱读诗书的文官士大夫,为了能在这个乱世之中求一个富贵,不是朝三暮四,就是间于齐楚...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此诗句出自《过零丁洋》,不过今天的我们不来解析这首诗,我们只来说说它的作者文天祥。文天祥,抗元名臣,初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是南宋末年的政治家、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爱国诗人。大家熟知的文天祥是一位大义凛然、宁死不屈的英雄,他提兵对抗蒙古大军,被俘后...
李定国临死时告儿子和部将说:“宁死荒外,勿降也。”但悲剧的是,老子誓死不降,次子李嗣兴却最后降清了,后曾官至陕西宁夏总兵。李定国早年追随张献忠,曾参与反抗明王朝腐朽的反动统治。但当满清入侵时。他又将斗争的矛头指向屠掠压迫人民的满清。他勇敢善战,至死不屈,立下了赫赫战功,沉重地打击了满清的统...
以儆效尤。正因为朱国治的忠心,而对于他曾经所犯下的过错,康熙理所当然地认为他是为大清考虑,在康熙眼里,虽然朱国治残暴荒淫,但他在被俘虏之后在威逼利诱之下也并没有投降,对大清依旧忠心耿耿,站在康熙的立场上是值得褒奖的,所以康熙夸他是“忠臣”也不为过。对此,你们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