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元通宝四体文钱是元代文物。中国古代的方孔铜钱,面和背的钱文绝大多数为单一的汉文,也有极少量的是契丹文、西夏文、蒙古文和满文,在元代和清代,有较多的方孔铜钱面文为汉文,背文为汉文和蒙文或汉文和满文。而至元通宝四体文钱钱文则有四种:面文“至元通宝”4个字为汉文,背文穿上、穿下直读为蒙文...
“至元通宝”是元朝至元年间(公元1264-1294年)所铸的一种货币。据历史记载,这种通宝的版别繁多,尺寸各异,且钱文采用汉文与巴思巴文两种文字。由于铸期短暂,仅持续数月,因此“至元通宝”的存世量相当稀少。值得注意的是,元朝时期曾有两个至元年号,一是元世祖忽必烈时期,另一则是元顺帝时期,后者常被俗...
至元通宝作为元朝的重要货币,不仅具有历史意义,更具有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它是元朝政治、经济和文化繁荣的象征,见证了元朝的辉煌岁月。同时,至元通宝的精美设计和精湛铸制工艺也使其成为了一件艺术品,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在当今的收藏市场中,至元通宝受到了广大收藏爱好者的追捧。其珍稀程度和价值逐年攀升,...
至元通宝概况 “至元通宝”是在元朝至元年间,即公元1264-1294年期间铸造的。据历史记载,这款钱币的版式众多,尺寸各异,其钱文包括汉文和巴思巴文两种。由于铸期短暂,仅持续数月,因此“至元通宝”的存世量相当稀少。值得注意的是,元朝时期曾有两个至元年号,一是元世祖忽必烈时期,另一个则是元顺帝时期,...
蒙古文至元通宝 至元通宝钱大多郭细肉厚,穿孔位于中央,铜质坚硬,工艺粗糙,风格朴实厚重,正面钱文是楷书的“至元通宝”,字体工整隽秀、苍劲有力。至元通宝钱虽然在规格样式上效仿了宋代钱币,但是仍然可以看出游牧民族的典型的风格特色,宋钱外观优美雅致、铜质光滑细腻、钱文清新隽秀、温婉柔和,与至元通宝的粗犷、不羁...
至元通宝钱于元朝至元年间铸造,采用铜质材料,面文为“至元通宝”,背文融合了三种少数民族文字,其设计在钱币中实属罕见。钱币规格与版别 至元通宝钱不仅种类繁多,包括小平钱、折二钱和大钱,其直径和重量也各有差异:小平钱直径约为1.8~2.4厘米,重量为3.2~3.4克;折二钱直径为2.8厘米,重量6.5克...
这枚四体文字“至元通宝”是由元顺帝在元朝“后至元”时期(公元1335至1340年)所铸,不仅开创了多种文字铸币的先河,更成为中国造币史上的孤品,堪称一枚“空前绝后”的特有钱币。元通宝在市场上展现出极高的价值,这得益于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事实上,自铸币制度在中国古代货币史上占据一席之地起,铜钱便成为市...
八思巴文供养钱 至元通宝稀罕见 至元,元代之年号。其先为元世祖忽必烈之至元年间(公元1285—1294年),俗称“前至元”;后为元顺帝妥懽帖睦尔是至元年间(公元1335—1340年),俗称“后至元”。这前后两个至元年间,皆有铸币,且钱文名称皆为“至元通宝”,材质青铜质地。而在这其中,前至元所铸“至元...
“至元通宝”背四体西夏文版本,是在元顺帝推行新政,逐走伯颜之际,于至元年代(公元1335年至1340年)所铸。此外,元世祖忽必烈在公元1285年至1294年期间也曾铸造过至元通宝钱。关于此币的用途,有人认为它专为佛寺、庙宇供奉之用,并非流通货币,甚至有人将其视为纪念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