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其他自救行为 除了紧急避险外,法律上的自救行为还包括在遭受不法侵害时,为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采取的防卫行为。这种防卫行为在符合一定条件下,可以被认定为正当防卫,从而免除或减轻法律责任。 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 (1)存在现实的不法侵害; (2)不法侵害正在进行; (3)具有防卫意识; (4)针对侵害人本人进行防...
【名词解释】自救行为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自救行为又称“自助行为”。权利被侵害的人,没有按法律上的正式程序,而是凭借自己的力量来恢复权利的行为。大陆法系民、刑法理论中阻却违法事由的一种。主要特征是:(1)自救行为发生在权利受到侵害之后,如果发生在不法侵害正在进行的过程中,则属于正当防卫或紧急...
自救行为的合法性:自救行为在民法上是被允许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五条规定了自然人的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受到侵害时的救助义务,虽然这是针对他人的救助义务,但也可以类推适用于自救行为。因为自救行为本质上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与救助他人的行为在性质上是相似的。此外,民法典中的紧急避险...
自救行为与正当防卫的区别为:1.保护的对象不同。正当防卫为了保卫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合法权益。而自救行为一般是一种自我保护行为。2.实施的时间不同。正当防卫一般是已开始未结束。自救行为的发生不一定和侵害行为在时间上一致,可能发生在侵害行为完成后。3.正当防卫对限度要求较自救行为更严格。 哪些行为能...
自救行为名词解释 自救行为是指在遇到危险或面临困境时,个体采取的自己行动以获得生存和安全的一种行为。这种行为包括面对危险时的逃跑、掩护、躲避、求救等,能够帮助个体解决面临的问题,减少灾害的影响,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自救行为不仅是个人生存意识的体现,更是对危险环境进行自我保护和干预的有效手段。
民法上的自救行为,是指自然人在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且又不能及时得到国家机关保护的情况下,依照法律规定,对侵害者采取合理的自助措施,以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行为。这种行为可以是对侵害行为的合理防卫,也可以是
1、两者具有排斥关系,某一行为被认定为正当防卫之后,就不宜再确定为自救行为。2、正当防卫行为是紧急行为,是法律规定的阻却违法事由;自救行为不是紧急行为,是超法规的违法阻却事由。因此,就辩解效果而言,主张正当防卫对行为人更为有利。3、正当防卫必须在面临现实、紧迫的不法侵害时实施,自救行为所针对的是...
自救行为,又称自助行为,是指权利受到违法行为侵害的人,在国家机关尚未依照法律程序采取措施之前,依靠自己的力量救济,实现自己权利的行为。自救行为在我国刑法当中并无明确规定,现在仅仅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三种不同的定义。1、是指权利被侵害的人,依靠自己的力量,来保全自己的权利或恢复原状...
刑法中的自救行为,指的是权利受侵害者,借力自身力量,维护权益或恢复原状。这种行为,需符合社会公德、习惯和公序良俗的规范。具体来说,包括:一,权利受侵害的主体,通过自行行动,保全自身权益或使其恢复至原状态。二,权利受侵害者,运用被社会普遍认可的手段,主动保障权益,并使之回归初始状态。...
11.拥有一颗坚定而温暖的心,才能更好地实现自救。 12.珍惜每一天,把握每一个机会,让每个行动都成为自救的契机。 13.自救行为不仅是对自己的负责,更是对生命的敬意。 14.坚持正直、正义和善良,这是自救行为最根本的动力。 15.尊重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这是最纯粹的自救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