轼顿首再拜。闻足下名久矣,又于相识处,往往见所作诗文,虽不多,亦足以髣髴其为人矣。寻常不通书问,怠慢之罪,独可阔略,及足下斩然在疚,亦不能以一字奉慰。舍弟子由至,先蒙惠书,又复懒不即答,顽钝废礼,一至于此,而足下终不弃绝,递中再辱手书,待遇益隆,览之面热汗下也。足下才高...
这种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无不透露出作者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乐观与旷达。“辄自喜渐不为人识”是说自获罪以来,苏轼形迹放浪于山水之间,与樵夫、渔夫杂居在一起,并为自己不被人所知感到高兴,也庆幸自己免于与世人交往纷争。“喜”字所蕴含的情感与乙文中人“闲人”一词相近。(5)本题考...
【辄】常常、往往。副词 【原文】辄自喜渐不为人识 【译文】常常(为此)暗自高兴,渐渐不被人所认识。
对苏轼“自喜渐为人不知”的理解:这一句的含义就是从前深受名声所累,所以现在无人问津时感到非常自在,终于不用深受名声所苦了。这一切的改变都是因为“乌台诗案”几乎每个人都知道苏东坡是冤枉的,可偏偏就水到渠成地发生了!不过是一首诗而已,偏偏生出这么大的波折。其中缘故,真是让人心寒。其...
自喜渐不为人知 人生在得意的时候,往往会韬光养晦不足,忽视了很多人的存在。 有人恨苏轼,因为他太有才了,他的得意让别人受了伤。 当他落难的时候,朋友们都避得远远的。只有他的朋友马梦得,不怕政治上受连累,帮他申请了一块荒芜的旧营地使用,所以苏轼就改名叫苏东坡。 苏东坡在那里垦荒、...
其实,就我所知,苏东坡在黄州还是很凄苦的,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 苏东坡在黄州的生活状态,已被他自己写给李端叔的一封信描述得非常清楚。信中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
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出自苏轼的《答李端叔书》《答李端叔书》是北宋文学家苏轼谪居黄州一年后写给李端叔的一封回信。苏轼在文中陈说了自己对世事的看法,解释了世人对自己的一些误解,记述了谪贬后自己的处境、世态的炎凉,以及对自我的反省。
初到黄州,苏轼情绪低落,朋友也不敢与他书信往来,“有书与之亦不答”。他昼伏夜出,常常混迹于庶民之间,喝点小酒,被醉汉推骂,但他还是很高兴,“辄自喜渐不为人知”。 一天夜里,他又独自在江边溜达,一弯残月挂在稀疏的梧桐树梢。远处一只孤鸿突然飞...
风月是客观存在,而且没有主观感情的.可是看风月的人是有感情的,人的这种主观感情,就会人为地加于自然...
但在等他回朝时,时过境迁,有名的王安石变法开始,因政见不合,苏轼自请离京。 元丰二年,四十三岁的苏轼,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知识分子的傲气作祟,不免掺杂了些个人感情,也就是发发牢骚。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新党借此机会挑了些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