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这首诗的作者是五代的一位高僧布袋和尚。法名契此,又号长汀子。明州奉化(浙江)人。以神异著称,常以杖背负一只布袋入市,故称为布袋和尚。后梁末帝贞明三年(九一七),布袋和尚端坐在明州岳林寺东廊下的一块磐石上,将入灭前,说了一偈:...
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 说完,他微微一笑,泊然而逝。 这时,岳林寺里的僧人们才忽然明白了,这个疯疯癫癫又神神秘秘的布袋和尚,原来是弥勒菩萨的化身啊! 生卧桥头,心随流水缘到海; 死坐石边,性顺寒冰觉至槃。 这一天,注定是个非...
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偈毕安然而化。其后他州有人见师亦负布袋而行,于是四众竞图其像,今岳林寺大殿东堂全身见存。(《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七)语译如下:【明州奉化县有一位 布袋和尚,不知道他姓什么,也不知道他的族谱,只知道他曾说自己的名字是契此。他的身形肥胖,额头狭小而又袒露著...
自书不识文言文翻译如下: 从前有个愚蠢的人,经常在门外悬挂鞋子作为标志。一天他出门,到了中午,忽然下起暴雨。他的妻子把鞋子收了进来。到了接近傍晚的时候,他回到家,他没有看见鞋子,惊讶地问:“我家搬走了吗?”他来回走动却不进去。他的妻子看见了他,说:“这是你的家,为什么不进屋呢?”愚蠢的人说:“门口...
草书亦自不识 张丞相素好草书而不工.当时流辈,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诟其侄曰:“胡不早问,致余忘之.”而张旭也被称为“草圣”. 草书 简史及特点 任何书体在使用中都有简便易写的...
将入灭前,说了一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说完安然坐化。时人认为其为弥勒的化身。相传在中国多数佛教寺院里所供奉的大肚弥勒,即为他的造像。这一首偈是说,弥勒菩萨化身为布袋和尚,如此多的分身,并且时时展示给世人,但是世人都不认识。
这就是有眼不识泰山,自以为是。 5. 古文翻译 凿壁偷光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
“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这几句偈语乃是人称之为“布袋和尚”圆寂前留给世人的。“布袋和尚”大腹袒露,笑口常开,身携布袋,这成为了人们心目中弥勒菩萨的形像,中国有五大佛教名山,宁波奉化雪窦山就是其中之一,素有“海上蓬莱,陆上天台”的美誉,相传布袋和尚是五代时期的得道高僧,宁...
宾卿赠药惊奇异,共蒂分葩号合欢。入手自摩双萼叹,逢人恐当一花看。 并头虚漫誇莲蕊,单瓣还应压牡丹。汝抱绵疴今幸愈,和中天遣助平安。作者介绍 李梦阳(1472-1530),字献吉,号空同,汉族,庆阳府安化县(今甘肃省庆城县)人,迁居开封,工书法,得颜真卿笔法,精于古文词,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强调复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