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经一侧有21个穴位(左右两侧共42穴),分别是:隐白穴、大都穴、太白穴、公孙穴、商丘穴、三阴交穴、漏谷穴、地机穴、阴陵泉穴、血海穴、箕门穴、冲门穴、府舍穴、腹结穴、大横穴、腹哀穴、食窦穴、天溪穴、胸乡穴、周荣穴、大包穴。 脾经全称为足太阴脾经,十二经脉之一,《灵枢·经脉》中提到过“脾足太阴之脉...
脾经经络走向是从人体的足部走向人体的胸腹部的。 脾经在中医上又称作足太阴脾经,它的循行部位是起于足大趾内侧端的隐白穴,足部内侧赤白肉际处的然谷穴,上行过内踝的前缘处的太溪穴,再沿着小腿内侧的胫骨后缘向上走,在内踝尖上 8 寸的地方,循行部位在此走向肝经循行的前面,再沿着大腿内侧前缘上行。 脾经从下...
脾经是指人体十二经脉中的足太阴脾经,具有健脾行气、利湿消肿、调摄气血的功效,可治疗食欲不振、胃胀、打嗝嗳气、呕吐、疲倦乏力、失眠、女性崩漏带下、月经失调、小便不利、大便稀溏等症状。脾经共有21个穴位,首穴是隐白,循行经大趾、内踝、胫骨、膝、股、腹、胃,分散于舌根,末穴是大包,每天上午的9点至11点...
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经过内踝、小腿、大腿、腹部、胸部,止于腋下6寸处。脾经上的穴位有隐白、大都...
脾经的全称是足太阴脾经,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 《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 ,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
脾经,全称为足太阴脾经,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承载着维护消化系统和全身健康的重要使命。 脾经: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经,作为人体十二经脉之一,从足部走向腹部,贯穿整个下肢,连接着脾、胃等脏腑,为我们的消化、吸收和运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一、运化水谷,滋养全身 ...
脾经穴位,即足太阴脾经穴位,共21个,分别为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其中11穴分布在下肢内侧面,10穴分布在侧胸腹部。中医应用 脾经穴位主治病证 1、隐白:位于足大趾内侧,甲根脚旁0.1寸,伸...
比较有意思的是,在小腿三分之二高处,约8寸的位置,脾经与肝经交会。在此之后,原来走在下肢内侧外线的肝经变成了中线,使得脾经从中线变为了前线,见下图中红色线路。 3.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内经》里说“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
在上篇《第四条经络:脾经,升清降浊的能量大道》提到,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一定要重视。 要全面了解脾经,需要把经络的四个层面:经脉、经别、络脉、经筋都搞清楚,因为正是《经络的四大系统,把你肉身的一切都连接起来》,就像解读《肺经》《大肠经》和《胃经》时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