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情分析:脾疳是一种中医术语,指的是由于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所导致的慢性消耗性疾病,主要见于小儿。症状表现为面黄肌瘦、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 1.脾疳的病因:通常认为脾疳是由于脾胃功能失调所致,可能与先天不足、喂养不当、饮食不洁等因素有关。先天不足:一些儿童出生时脾胃功能较弱,容易导致消化吸收障碍。喂...
五疳之一。又名疳积、食疳、奶疳、肥疳。《古今医鉴》:“疳在脾,则面黄身热,腹胀肚大,好吃泥土,水谷不消,泄下酸臭,困睡,减食,消瘦。”由于喂养不当,引起脾胃虚损,营养不良。初起面黄肌瘦,能食易饥,大便时干时稀,睡眠不安...,中医字典
脾疳 概述 脾疳是五疳之一。由于乳食不节,脾胃受伤引起的。主要症状有面色萎黄、腹大如鼓、腹皮青筋暴露、呕逆、不思饮食、喜吃泥土,烦渴引饮、水?不消、泻下酸臭、咳嗽喘促、胸膈壅满、口鼻干燥、目生白膜、喜暗畏光、唇赤发焦、四肢乏力等。 相关疾病 相关问答...
脾疳为虚损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面色萎黄、形体消瘦、食欲不振、腹胀、大便不调等,可伴有精神萎靡不振,或好发脾气、烦躁易怒等症状。典型症状1、形体消瘦、面色不华、毛发稀疏枯黄;严重者干枯羸瘦,体重可比正常平... 脾疳的治疗«查看更多 治疗原则西医采取去除病因、调整饮食、补充营养物质、改善消化功能和积极治疗...
脾疳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疾病,主要是由脾胃功能失调引起的。其病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类,饮食不当、脾胃虚弱、情志内伤、先天不足、其他疾病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1.饮食不当:饮食不节是导致脾疳的主要原因之一。儿童饮食应以易消化、有营养的食物为主,过量、过冷、过热或难以消化的食物都会损伤脾胃。建议要合理安排饮...
脾疳 五疳之一。又名肥疳、食疳、奶疳。是疳疾中的最基本证候。由脾经蕴郁湿热所致。《古今医鉴》:“疳在脾,则面黄身热,腹胀肚大,好吃泥土,水谷不消,泄下酸臭,困睡,减食,消瘦。”有时吐泻,夹有蛔虫等。治以攻积杀虫为主,用集圣丸(方见肝疳条);积去以后,应调理脾胃,用参苓白术散。
脾疳预防 1.预防: 1)做好喂养指导: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含铁丰富且铁吸收率高的辅食品,如肝、瘦肉、鱼等,并注意膳食的合理搭配。妊娠及哺乳期妇女适当补充铁剂。 2)婴幼儿食品加入适量铁剂进行强化。 3)对早产儿、低体重儿应及早给予铁剂预防。 4)在钩虫流行区应进行大规模的寄生虫防治工作 5)及时根治各种...
脾疳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治宜调理脾胃,用保和丸加味。如病久不愈,日见羸瘦,面色萎黄,胸膈壅闷,肝腹胀大,乳食不多,经常腹泻,大便酸臭,神倦体乏,懒言少动,疳积已成。应以消疳健脾为治,可用肥儿丸、参苓白术散加减。一般来说缺铁性贫下用中医治疗效果较好,但当病人Hb小于60g/L,并有继续出血, 单独中药治疗...
脾疳是五疳之一。由于乳食不节,脾胃受伤引起的。主要症状有面色萎黄、腹大如鼓、腹皮青筋暴露、呕逆、不思饮食、喜吃泥土,烦渴引饮、水?不消、泻下酸臭、咳嗽喘促、胸膈壅满、口鼻干燥、目生白膜、喜暗畏光、唇赤发焦、四肢乏力等。审编医生 杜雨锡中医内科 主治医师 医院:吉林市中心医院 主治疾病:擅长治...
脾疳检查 本病常见于西医学的缺铁性贫血所造成的异食癖,检查如下述: 实验室检查: 1.血象 呈现典型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MCV<80fl、MCH<27pg、MCHC<30 rdw="" 13="" 4="" 1="" 2="" 16="" 3="">14.5%)特殊性仅为50%~70%。血片中可见红细胞染色浅淡,中心淡染区扩大,大小不一。网织红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