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营失精,病名。因精神刺激所致的虚劳证。《素问.疏五过论》:“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其证“身体日减,气虚夫精,病深无气,洒洒然时惊。”原分脱营、失精。后世有将脱营失精并称者。《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源流》:“脱营失精,失志病也。”“若...
脱营失精 ①出《素问·疏五过论》。由于情志内伤,耗营伤精所致,症见形体消瘦,精神憔悴,饮食无味,畏寒,善惊,健忘,四肢痿废等。治宜益精养血,镇心安神。②《张氏医通·杂门》引陈毓仁《痈疽图形》所载“失营”,认为即系《内经》所载“脱营失精”。其病由于“营气内夺,五志之火煎迫为患。……初如痰核,...
在中医理论中,“脱营”和“失精”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分别代表了人体不同方面的病理状态。以下是对这两个概念的详细解释及区别分析: 一、定义 脱营 定义:脱营是指因气血不足或气血耗散过度而导致的脏腑功能严重受损的病理状态。这里的“营”指的是人体的营养物质,包括水谷之精气(即饮食所化生的精微物质)以及由...
国学大师 尝贵后贱可致脱营,尝富后贫可致失精。这句话出自《黄帝内经·素问·疏五过论》,意思是:“先前贵显而后来卑贱,这种地位的变故,可使人精神抑郁不欢;先前富有而后来贫穷,这种经济的变故,可使人精气耗损。” 在这里,“脱营”指的是因精神抑郁不欢而导致的身体营养不良或功能失调。 “失精”则是指精气...
《素问·疏五过论》:“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其证“身体日减,气虚夫精,病深无气,洒洒然时惊。”原分脱营、失精。后世有将脱营失精并称者。《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源流》:“脱营失精,失志病也。”“若后贫后贱之人,忧愁思虑,愤恨悲哀,无一...
脱营失精,①病名。见《素问·疏五过论》。因情志内伤,耗营损精而致。症见形体消瘦,精神憔悴,饮食无味,畏寒,善惊,健忘,四肢痿废等。治宜补精养血,镇心安神,方用天门冬汤(《圣济总录》:天门冬[寻岐黄],石菖蒲,远志,熟干地黄,山茱萸,桂枝,石韦,白术,白茯苓)
必须先询问病人有关的生活情况,如果病人以前地位高贵而以后失势变得卑贱了,这种病人往往有屈辱感,情绪抑郁,虽然没有遭受外界邪气的侵袭,疾病也会从身体内部产生,这种疾病叫做“脱营”;如果病人以前富有而后来贫困了,往往在饮食和情绪上受到影响,而产生疾病,这种疾病叫做“失精”。
病名。因精神刺激所致的虚劳证。《素问·疏五过论》:“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其证“身体日减,气虚夫精,病深无气,洒洒然时惊。”原分脱营、失精。后世有将脱营失精并称者。《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源流》
脱营失精石顽曰:尝读《内经》有脱营失精之病,方家罕言。近惟陈毓仁《痈疽图形》,仅见失营之名,究无方论主治,故粗工通此,靡不妄言作名,为害不浅。夫脱营者,营气内夺,五志之火煎迫为患,所以动辄烦冤喘促,五火交煽于内,经久始发于外,发则坚硬如石。毓仁所谓初如痰核,久则渐大如石,破后无脓,惟...
内伤外感源流(脱营失精) 内伤外感,内外因所生病也。外感者,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感乎一身。内伤者,饮食劳役七情之逆,伤及五脏。外感当泻不当补,内伤当补不当泻,治法迥别。故外感有头疼发热之候,不可误敛。内伤亦有头疼发热之候,不可误汗。东垣云:左手人迎脉大于气口,为外感;右手气口脉大于人迎,为内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