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脾胃虚弱,饮食减少,便溏泄泻日久,或恶心呕吐,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脘腹痞闷,舌淡苔白,脉沉细虚弱,应益气健脾,渗湿止泻,多用参苓白术散(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莲子肉、砂仁、白扁豆、薏苡仁、山药、桔梗)或七味白术散(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木香、藿香叶、葛...
亲爱的朋友,这个应该就是你在找的东西。 点击[脉证方要十卷.pdf]开启发现之旅吧~ 你觉得这个资源怎么样,有没有其他资源想让我分享呀?
脉迟为血虚如桂枝新加汤证之脉迟。脉迟为血瘀如143条热入血室之脉迟,还有《金匮要略》肠痈者之脉迟。 6、去湿之法 当通利小便而不当攻下大便。虽下之,腹满如故,是下之虽然热去但是湿不去,故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这是脉迟的缘故。 7、谷瘅 谷瘅是因湿郁不...
上鱼际脉:寸口脉在腕横纹以上可以摸到,甚者,脉充皮下,可见其搏动,直达手掌大鱼际。多由肝阳上亢而致,病性多为交感神经功能亢奋,呈阳性病理反应 病位多表现在头。代表性症候群有头痛头晕,失眠多梦,耳鸣健忘,心慌心跳,口干口苦,身重难转,属气亢的范围。 方用调神汤:石膏、牡蛎、桂枝、大黄、车前子、柴胡...
《脉证方治存式》是清代金硕榆撰写的一本临证综合类中医文献。成书于清乾隆九年(1744)。不分卷。内容简介 本书首论风寒暑湿燥火的证治,继则论述癫狂、衄血、喘、咳嗽等内科杂证,鼻渊、齿痛、目疾等五官科疾病,以及妇科、儿科疾病的辨证治疗。书末对病机十九条作有解释。版本信息 现存抄本,藏于上海中医药...
三部六病十五脉证方.pdf,三部六病十五脉及对应方剂 十五脉 方名方剂 生石膏30 桂枝10 车前子30 生牡蛎30 川大黄10 溢脉 调神平亢汤 柴胡15 黄芩15 党参30 紫苏子30 川椒5 甘草10 大枣10枚 陈皮30 白芍30 川大黄10 聚脉 调胃疏郁汤 柴胡15 黄芩15 党参30 紫苏子30 川椒10
脉症:头晕,寒热汗出,咳嗽,倦怠,四肢重着,脘痞,苔薄微腻,脉濡数。 治法:涤暑清热,化湿宣肺。 处方:滑石9g 生甘草3g 通草3g 青蒿6g 扁豆3g 连翘9g 茯苓9g 西瓜皮60g 应用:用于夏季感冒,中暑等。 12.藿香正气散(《和剂局方》) 病机:暑秽侵袭,外感风寒,内伤湿滞。
从脉论治,平脉定方;从证论治、主证主方。真是临床经方使用起效之法宝。《伤寒论》云:“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此方养血通脉,温经散寒,可以解决阴血不足,阴寒之邪凝于血脉中的血虚寒凝致厥证。《金匮要略》云:“妇人怀妊,腹中疞痛,当归芍药散主之。”此方可养血疏肝,健脾利湿,止痛安胎...
病为虚证脉象表现则为不及脉不及脉出现在右关部则为中焦阳气虚甘味的党参炙甘草配伍有补益功效中焦为人体升降的通道辛温的干姜与苦温的白术配伍均具温性可温补苦辛味搭配可使此温性既不上行也不下走结合甘味药物后使温补之力稳定在中焦 脉证经方指导治疗灼口综合征3则医案(文末附今晚直播) 从本论治灼口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