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耳草,是植物界被子植物门木兰纲龙胆目茜草科耳草属植物。生态习性 国内产地:广东、广西、海南和云南等省区;国外分布:中南半岛、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印度;生境:生于低海拔的山谷林缘或草坡旷地上;物候期:花果期7-11月;形态特征 生活型:多年生披散草本;株:高达50厘米;花和果被短柔毛,...
脉耳草 脉耳草用于清热除湿,消炎接骨。主治疟疾,肝炎,风湿骨痛,结膜炎。外用鲜品捣汁点眼。还可治骨折,外伤出血,亦可用于拔异物入肉。 【拼音名】Mài ěr Cǎo 【别名】大黑节草、黑节草、肝炎草、小接骨丹、大接骨丹、四棱草 【来源】茜草科脉耳草Hedyotis costata Roxb.[Oldenlandia costata (Roxb.) Kord...
脉耳草,以其科学名称Hedyotis costata Roxb.,又称大黑节草、黑节草、肝炎草、小接骨丹和大接骨丹,属于茜草科的植物。主要以其全草部分作为药材使用。脉耳草具有辛、微苦的口感,性温。它的主要功效在于清热除湿和消炎接骨,适用于治疗疟疾、肝炎以及风湿骨痛等疾病。对于眼部问题,鲜品脉耳草汁液可用...
熟悉却不熟悉学名的生..多年生披散草本,高30-50厘米,除花和果被短毛外,全部被干后变金黄色疏毛;嫩枝方柱形,老时近圆柱形。叶对生,膜质,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5-8厘米,宽1.5-2.8厘米,顶端渐尖,基部楔形而下延;
偏脉耳草(Hedyotis obliquinervis Merr.)是茜草科耳草属植物,攀援灌木,长约40厘米,基部粗壮,木质,略有分枝,全株被金黄色长柔毛或短柔毛;小枝具槽或具不明显的钝棱。形态特征 攀援灌木,长约40厘米,基部粗壮,木质,略有分枝,全株被金黄色长柔毛或短柔毛;小枝具槽或具不明显的钝棱。叶对生,纸质,...
三脉耳草(Hedyotis trinervia (Retz.) Roem. & Schult.)为茜草科耳草属下的一个种。产于海南乐东县的尖峰岭;生于山地疏林下,少见。另分布于越南北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爪哇)、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印度和热带非洲。形态特征 一年生、无毛或被毛草本;茎匍匐状,分枝多。叶对生,近纸质,卵形、椭圆形至...
脉耳草在传统医药领域中具有多种功能和用途。首先,它被景颇族用于治疗刀枪伤,《德宏药录》记载了Bunnoq mvan这一名称的使用方法。同样,德昂族的喃喃扫也被认为可以治疗此类外伤,《滇省志》中有相关记载。旺典我傍和死猪会跑这两个名称也与治疗刀枪伤有关,全草在《德宏药录》中被广泛应用。傈僳...
名称:脉耳草别名:大黑节草、黑节草、肝炎草、小接骨丹、大接骨丹、四棱草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脉耳草 引自:《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医药用价值详解:脉耳草 药材基源:茜草科脉耳草HedyotiscostataRoxb.[Oldenlandiacostata(Roxb.)Kord.],以全草入药。中医药用价值详解:脉耳草 生态环境:广东、广西、云南。中...
脉耳草是一种多年生的披散草本植物,植株高度通常在30-50厘米之间。其全株在花和果成熟后,会变为金黄色且带有疏松的毛发。新生的脉耳草枝条呈方柱形,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接近圆柱形。叶片是对生的,叶片质地较薄,呈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度可达5-8厘米,宽度在1.5-2.8厘米之间,顶端尖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