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 痹论篇》在论述痹证时有五体痹与五脏痹之分,脉痹属于五体痹之一,也就是说其病变主要在于肢体。脉痹与五脏痹中的“心痹”具有病变上的密切关系,“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由于心主血脉,故脉痹病久可能会影响及心,导致心痹。这也说明脉痹与心痹是有区别的,其病位、临床表现、病情轻重不同。归纳...
脉痹 中医病名。以寸口或趺阳脉伏,血压不对称,患肢寒凉、疲乏、麻木或疼痛,下肢可见间歇性跛行或静息痛等为主要表现的肢体痹病类疾病。临床表现为有不规则的发热,肌肤有灼热感、疼痛... 详情> 常识 易感人群:无特殊人群 患病比例:0.001% 传染方式:无传染性 常用检查: 血管彩超 更多> 症状表现: 顽固性疼...
经转战多家医院,被确诊有脉痹之证,与其不规律及特殊的生活习惯有极大的关系。 脉痹是以正气不足,六淫杂至,侵袭血脉,致血液凝涩,脉道闭阻,而引起的以肢体疼痛、皮肤不仁、皮色黯黑或苍白、脉搏微弱或无脉等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病证。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因于湿热者多发于夏季,由于寒湿或阳虚而致者则好...
脉痹 病名。①指风寒湿邪阻滞血脉所致的痹症。出《素问·痹论》。症见皮肤变色,皮毛枯萎,肌肉顽痹等。治宜导痹通脉,可用导痹汤、人参丸等方。②指热痹。《医宗必读·痹》:“脉痹即热痹也。”详见热痹条。③指心痹。《症因脉治》卷三:“心痹之症,即脉痹也。”参见心痹条。
1.疼痛:脉痹患者常见疼痛症状,多表现为刺痛、钝痛或隐痛,疼痛部位固定不移,尤其在气候变化或情绪波动时加剧。 2.肤色改变:脉痹患者受累部位肤色可能出现改变,如肌肤晦暗、色素沉着,甚至出现肌肤甲错、萎缩等症状。 3.感觉异常:脉痹患者受累部位常伴有感觉减退、麻木或蚁行感,严重时可能导致感觉丧失。
脉痹在中医中是指血脉瘀滞为主要病证,出现这种脉搏现象通常都是由于血液凝滞血管导致的,这种情况可能只出现在一只手上。出现这种脉象的人,通常都会伴有身体发冷、肢体疼痛、头晕头痛、事物模糊发热等症状。出现这种情况首先要确定病因,配合活血祛瘀的药物进行结合治疗。
脉痹症状 《素问??痹论篇》指出痹“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可认为是对脉痹病机的最早阐述,认识脉痹应抓住“血凝而不流”这一主要病机。《素问??五脏生成篇》提到“凝于脉者为泣”,以致“血不得反其空”,可引起“痹厥”,有助于进一步认识脉痹的机理。唐代医家王冰在注释时认为:“泣,谓血行不利。空者,...
脉痹属于中医痹证的一种疾病类型。 脉痹是由于正气不足,风寒湿等外邪侵袭,导致经脉闭阻不通,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的以肢体疼痛、麻木、皮色改变,甚至出现条索状物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 从病因病机来看,正气不足是脉痹发生的内在基础。当人体正气虚弱时,卫外不固,容易感受外邪。风、寒、湿等外邪侵袭人体,留滞...
脉痹的治疗总以通为原则,主要应从瘀论治,以活血通脉为大法,但须明析病因,详细辨证,或结合益气、养血、滋阴、温阳以扶正,或结合散寒、清热、解毒、祛湿、化痰诸法以驱邪,共达通脉之功。有些脉痹病情复杂,往往多证相兼,故应注意多种治法的配合运用。 治取益气活血、化瘀利水之法。方用补阳还五汤、活血效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