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浮紧和脉浮缓的区别在于定义、病因、危害不同等。 1、定义不同:脉浮紧是指脉象浮而紧,脉脉紧绷而有力。脉浮缓是指脉象缓慢,轻按不可得。 2、病因不同:脉浮紧可能与寒邪入体等有关,而脉浮缓可能是正常现象,也可能是心率过缓的表现。 3、危害不同:两者相比较,脉浮紧脉象不稳定,波动起伏较大,易引起心...
脉浮紧和脉浮缓是中医脉诊中常见的两种脉象。脉象通常有浮紧、浮缓、沉紧、沉缓等不同类型,其中浮紧和浮缓是相对常见的脉象。 1.浮紧脉 指的是脉搏在皮肤表层可以明显感觉到,且脉搏的跳动感觉较为有力和紧张。这种脉象可能与外感风寒、体内有实邪等因素有关。 2.浮缓脉 与浮紧脉相比,浮缓脉的跳动力度较轻...
二者的区别脉浮缓手凉的是太阳证,脉浮缓手温正常的是太阴证。二、太阴病是有下利的,阳明病也有下利啊,太阳阳明合病自下利者葛根汤主之,以及葛根芩连汤都有下利。既然言阳明病自然会有阳明的二大症状,一是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二是胃家实,而现在我们讨论的是阳明下利,自然就排队了胃家实的症状,只剩下...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程本、张 本作“小青龙汤发之”。 柯韵伯云:寒有重轻。伤之重者,脉阴阳俱紧而身疼;伤之轻者,脉浮缓而身重。亦有初时脉紧,后渐缓,初时身疼,继而不疼者,诊者弗执一以拘也。然脉浮紧者,必身疼;脉浮缓者,身不疼。中风伤寒皆然,...
摘要:本文讲述历代医家对伤寒论第39条“脉浮缓”的理解,“脉浮缓”是相对于38条“脉浮紧”而言,对于太阳伤寒兼里热证,其脉当作浮紧为常,只浮不紧称其“浮缓”是言脉象的变局而非其它。 【原文】 第39条曰:“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
伤寒论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伤寒论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伤寒论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从条文中读出的意思是:发热,汗出,脉缓,就是太阳中风证,也就...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解析】本条承上条再论大青龙汤的证治及其与少阴证的鉴别。太阳伤寒,脉由浮紧变为浮缓,证由身痛变为身重且偶有减轻之时,这反映了在表的寒邪有随闭郁不伸的阳气化热的趋势。寒邪渐趋化热,脉则自然由紧变为不紧,证则亦随之由身疼痛变为...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这是中医经典文献《伤寒论》中的一个病症表现,通常指的是大青龙汤证的典型症状。 具体解释如下: 脉浮缓:指脉象浮而缓和,通常表示外感风寒之邪,但邪气尚未深入,体内有一定的正气与之抗争。 身不疼,但重:身体没有疼痛感,但感觉沉重,这通常是由于外感风寒,导致...
阳气盛则脉缓,阴气盛则脉紧,脉缓则生热,脉紧则生寒。寒越盛,则脉越紧,热越盛,则脉越缓。因为阳性发泄而阴性闭藏,阳性发泄而不闭藏,所以缓,阴性闭藏而不发泄,所以紧。 《伤寒论平脉法》 【原文】 趺阳脉紧而浮,浮为气,紧为寒,浮为腹满,紧为绞痛,浮紧相搏,肠鸣而转,转即气动,膈气乃下。少阴脉...
伤寒论今解第三十九条 原文: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今解】“少阴证”,即指第38条的“脉微弱,汗出恶风”等症而言。 陆渊雷云:“发热恶寒,不开出而烦躁口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