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赳赳先生家学渊源,其曾祖父师从熊十力、马一浮,民国时为复性书院教务长,是马一浮学派的中坚力量。 胡赳赳秉承家学,幼年时即习诗学文,少年时代学医,大学毕业任职于《新周刊》等媒体,出版《北京的腔调》、《论孤独》;主编《赳赳说千...
欲成事者,事在道中,明道即事。欲成道者,道在事中,行事即道。故知道事合一,离道无事,离事无道。孟子言“必有事焉”,事者是也。所是者道,所集者义。勿忘勿助,即是中道。道通行宇宙,流行变化,无往不至,故无患。人有病则吁天,天无病则何须吁。去蔽去病,存天存理,自是圣贤之道。《论语》 ...
胡赳赳:这也是导致我们思维片面化、简单化,思维懈怠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家喜欢不动脑筋,喜欢偷懒。余世存:没错。胡赳赳:这可能也和内陆文明、大陆文明,吃小麦、吃稻米的区域有关系。因为这个区域讲究的是安居乐业,吃饱穿暖,“帝力于我何有哉”,这句话影响了我们两千多年。余世存:包括儒家那句名言叫“民以...
胡赳赳:陆九渊心学大要④ 陆九渊,(1139-1193),字子静,抚州金溪人。南宋哲学家、教育家,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本图源自明万历《三才图绘》。作者 | 胡赳赳 陆九渊与朱熹的过从,有记录可考的如下:三十七岁时,与朱熹会于鹅湖。四十三岁时,与朱熹会于白鹿书院。四十五岁时,朱熹来信。四十六岁时,朱熹来信。
胡赳赳 一 布朗肖死了。 德里达把这个事件描述为一个过程,描述为一个正在进行时的事件。他将对死亡的凝视固定为一个慢镜头。某人正在缓慢地死去。他说布朗肖“以一种仍然更加凶险的方式,正死着,他因一个前所未有地迫近的死亡而正死着”。 2003年2月24日,这...
胡赳赳幼年时即习诗学文,过的几乎是一种远离了现实的文本生活,以至于长大后迫不及待地要去大城市闯一闯,直到如今不惑之年,这股闯荡的热血也没有冷却下来。 一个人脑子里的学识不断吸收膨胀,促使着两条腿也止不住地奔走。 胡赳赳十几岁就离开家乡孝感,大学毕业后揣着两百块钱,只身去了北京,投身传媒。
”在活动现场,胡赳赳从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讲高考的改革谈起,虽然他并不想将语文和高考联系起来,但胡赳赳依然注意到这其中所透露出来的一个信息:大语文在学习中所占比例的提升。胡赳赳说,和胡适、茅盾、竺可桢当年所接受的识字课教育不同,事实上,现在的小学课在语文方面只教认字,不教识字,“也就是告诉你...
胡赳赳,1979年生于湖北,作家,著名媒体人,被视为北京新文人圈层的代表性人物,历任《新周刊》北京站记者、主笔、副主编、总主笔。 著有传媒专著《理想不死》;艺术评论集《空,欢喜》;杂文集《北京的腔调》《中国的倒影》;诗集《我不愿被祖国视为英雄》《玄的弦》等。并策划修复出版了被誉为中国“百年语文第一书...
胡赳赳:我和余世存先生在汉字、汉语领域内长期保持着观察与互动。之前我们合作撰写过《中国人为什么越来越不会说汉语》一文,此次亦有收录。此番我和他的合作,是先讨论出一个纲要,然后列出目录,约定字数,各自承担一半撰写任务。我们力图在各自的视野内,能够理性平和地对待“重新发现文字”这样一个主旨,同时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