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蓝之狱 明太祖朱元璋借口丞相胡惟庸谋反,大肆株连杀戮功臣宿将的重大政治案件。与蓝玉案合称胡蓝之狱。起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终于二十五年。明初的胡惟庸案、蓝玉案,史称"胡蓝之狱"。明太祖朱元璋借此两案,大开杀戒,从洪武十三年到洪武二十六年的14年间,他几乎将明初的开国功臣诛杀殆尽,受株连被杀者有45000 ...
明初的胡惟庸案、蓝玉案,史称“胡蓝之狱”。明太祖朱元璋借此两案,大开杀戒,从洪武十三年到洪武二十六年的14年间,他几乎将明初的开国功臣诛杀殆尽,受株连被杀者有45000余人。胡惟庸飞扬跋扈,皇权与相权产生了激烈的冲突。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撞权植党”的罪名杀了左丞相胡惟庸,同时和胡来往密切的官员也进行抄家...
🔍胡蓝之狱,是明初两大政治案件——胡惟庸案和蓝玉案的合称。😱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丞相胡惟庸谋反为借口,大肆株连,杀戮功臣宿将。😔四年后,即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蓝玉案再次爆发。😡这两起案件标志着皇权与相权之间激烈的冲突,朱元璋以“撞权植党”的罪名处决了左丞相胡惟庸,随后“胡惟庸...
信任与猜忌交织,最终导致了血淋淋的胡蓝之狱。这并非单一事件,而是明朝初期两大重要案件——胡惟庸案和蓝玉案的合称。今日,让我们简要回顾这两个案件。朱元璋与功臣集团之间的关系,随着形势的发展而逐渐复杂化。随着大明江山日益繁荣昌盛,功臣集团的权势也逐渐上升。然而,皇权的扩张和功臣集团的崛起之间的冲突日益凸显...
随着明军在北方战场上的节节胜利,大明的外部环境得以改善,再加上朱元璋年龄的日益增长,朱元璋对大明开国功臣集团的态度开始变得微妙起来,猜忌之心也日益增长,最终朱元璋向功臣集团举起了屠刀,其中最典型的例子便是胡蓝之狱,所谓胡蓝之狱就是明初四大案的胡惟庸案和蓝玉案,今天就简单聊一聊这两个血淋淋的案子。...
蓝玉下狱后,狱词称同景川侯曹震、鹤庆侯张翼、舳舻侯朱寿、定远侯王弼、东莞伯何荣及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等谋反,拟乘朱元璋籍田时发动叛乱。朱元璋遂族诛蓝玉等,并株连蔓引,不但蓝玉全家被杀,受此案株连被杀的高官,仅列入《逆臣录》的就有一公,十三侯,二伯,25000人。 该案与胡惟庸案合称为胡蓝之狱...
胡蓝之狱,明太祖朱元璋借口丞相胡惟庸谋反,大肆株连杀戮功臣宿将的重大政治案件。与蓝玉案合称胡蓝之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设置拱卫司,统领校尉,隶属都督府,为皇帝侍从军事机构,后改拱卫司为拱卫指挥使司。明洪开二年,即1369年,拱卫指挥使司又重新更名为亲军都尉府,另设仪鸾司归其统领。后又将仪鸾...
胡蓝之狱基本信息介绍 简体:胡蓝之狱 繁体:胡藍之獄 拼音:hulanzhiyu 读音:hú lán zhī yù 英语: 近义词: 反义词: 单字解释:胡蓝之狱 造句:暂无此词造句 组词,组成语:胡蓝之狱 胡蓝之狱解释 胡蓝之狱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辞典修订版 1:明太祖疑忌功臣致胡惟庸、蓝玉两人谋叛结果因而株连被杀者达四...
胡蓝之狱明太祖朱元璋借口丞相胡惟庸谋反,大肆株连杀戮功臣宿将的重大政治案件。与蓝玉案合称胡蓝之狱。起于明洪武十三年 (1380),终于二十五年。明初的胡惟庸案、蓝玉案,史称“胡蓝之狱。明太祖借此大开杀戒,将许多开国功臣诛杀殆尽;军机处设立于清朝雍正时期,是我国封建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的标志。考点:人教新课标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