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桃肉状菌病是食用菌病害,胡桃肉状菌是一种生活在土壤中的真菌,在自然界分布很广泛。土壤是它的传染源。发病症状 侵染菌种时,在未长满的菌种瓶中出现浓密的白色菌丝,菌丝较短,有许多小白点,不形成菌被,易被误认为是菌丝徒长或发生菌丝变异。拔掉棉塞,会闻到一种漂白粉味道。培养料感染此病,会出现成串...
在堆制培养料时,要注意控制湿度,确保含水量不超过65%。通过在配方中加入石灰粉,将pH值调整至9~10,然后进行发酵处理,使堆温升至约75摄氏度并保持12小时。这样,70度以上的高温就能有效杀死胡桃肉状菌的子囊果和孢子。选择土壤时,应避免从上年已发病的蘑菇废料田中取土。取土后必须进行充分消毒,以确保土壤...
胡桃肉状菌主要是在土壤中。没有充分发酵的培养料及感染有胡桃肉状菌的食用菌菌种,也是它的传染途径。操作人员的手、工具、昆虫都可以传播此病。旧菇房原有的床架、地面没有彻底地进行消毒就继续使用,也是造成该病流行的原因。 胡桃肉状菌喜酸性环境,在16~29℃的温度范围内,菌丝生长速度超过食用菌菌丝生长速度,特...
胡桃肉状菌发生规律及防治 1.胡桃肉状菌发生规律:该病菌属土壤真菌,通常存活于土壤及有机物中,其病原孢子多随覆土、培养料而进入菇棚。实际操作中发现:也可随气流、人、工具等传播。16℃左右条件即可迅速萌发。其子囊孢子生活力极强,实验室试验:93℃温度处理3小时,82℃温度处理7小时左右才可将其杀死,并耐干旱...
胡桃肉状菌的生长条件相当独特。在温度16至29摄氏度的范围内,它的菌丝生长速度明显超过蘑菇菌,而且受到蘑菇菌丝的刺激后,萌发和生长更为活跃。在28℃的理想条件下,仅需9至10天,就能观察到大量的子囊果形成。对于水分的需求,胡桃肉状菌偏爱含水量在65%至70%的培养料,最有利于其生长。当空气...
食用菌胡桃肉状菌的防治 胡桃肉状菌(Diehliomycesmicropours)又名小牛脑病、假块菌,主要危害蘑菇。 (1)危害症状多发生在覆土前后的料面和土层中,先出现短而浓密的白色菌丝,继而形成一粒粒酷似胡桃肉状的子囊果,子囊果群生于覆土表面及料层中,与蘑菇争夺养料,阻碍蘑菇子实体形成。子囊果成熟,子囊破裂放出大量...
形似胡桃核仁,子囊果成熟后产生大量的子囊孢子传播扩散。该杂菌能在土壤、培养料中生存。带菌的土壤和培养料是菌床发病的重要菌源。该杂菌适宜生长温度为25~30℃。菇房高温、高湿、通风不良和培养料发酸均导致胡桃肉状菌生长和蔓延危害。防治方法:发酵好培养料。稻草、牛粪培养料要充分发酵,尽可能...
又名假块菌、小牛肉状菌、小孢德氏菌。常发生于蘑菇秋菇覆土前后和春菇后期。偶尔也发生于以粪草为培养料的菌种瓶内。最初在料内、料面及覆土上产生白色或奶油色棉絮状的浓密菌丝,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并形成一粒粒红褐色、外观似胡桃仁的子囊果,成熟时呈暗褐色。菇床发生胡桃肉状菌后,蘑菇菌丝...
防治胡桃肉状菌病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首先,避免从已知大量发病的菌种来源购买,也不要在已发生过病害的菇房挑选菌种,以防止病菌的传播。对于已感染的菇房,消毒是关键步骤。推荐使用严格消毒程序,特别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更换竹木床架以减少病菌滋生的环境。堆制培养料时,要确保料质不过于潮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