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却此类“欺上庇下”,海舟还“崇洋媚外”,对海外名士,多有赞誉。他对晚清北洋海军统帅丁汝昌心怀钦佩,引以为海外知己。丁汝昌自尽后,海舟嗟叹数时,并作诗凭悼:“忆昨访我屋,一剑表心里。委命甚义烈,懦者为君起。我将识量大,万卒皆遁死。心血溅渤海,双美照青史。”李鸿章访日之时也是如此,一干日本...
固然,胜海舟比丁汝昌年长10余岁,并早在丁汝昌投身海军之前便担任了幕府军舰奉行(相当于军舰舰长)、明治政府海军卿等要职,可以说是丁的海军前辈。但丁汝昌对胜海舟的这种高规格礼遇,并不完全是地位与资历的关系,而是出于同道中人的惺惺相惜,同病相怜,可谓英雄所见略同。在谈...
胜海舟参观了北洋水师的战舰,发现整体上收拾得很好,日常用品等都不用外国货,全是中国制造,他说看了很佩服。丁汝昌还指着自己穿的军服告诉胜海舟,军装都是中西合璧。胜海舟记得当时刘步蟾也在座,他说刘话不多,个子也不大,但是看上去很有胆识。因此,胜海舟对中国非常了解,所做批评极有见地。他认为中国...
在胜海舟家中的谈话中,丁汝昌向胜海舟吐露了他的感想:“君昔年创设海军,颇历艰难困苦,而我当年邦民动乱之时为李鸿章部下,历经危难殆有七年,始投身海军,与二百子弟同赴英国,驾一二只军舰归来。然终成为海军之困难,并无益处,可谓不堪之物。且有司不察其用,竟以为无用之长物,是以多有故障。君昔时之困苦,我可...
丁汝昌所提及的《海军历史》,是胜海舟于1888年写成的著作。在书中,胜氏以亲历者的身份记述了幕末日本发展海军的过程。该书成书不久后,即被引入中国并译成汉文,题为《大日本创办海军史》。丁汝昌不谙日文,所看到的应当是此版本。通过该书,丁汝昌了解了日本幕府海军筚路蓝缕的创建过程,再联想到自己的经历与北洋海...
他对晚清北洋海军统帅丁汝昌心怀钦佩,引以为海外知己。丁汝昌自尽后,海舟嗟叹数时,并作诗凭悼:“忆昨访我屋,一剑表心里。委命甚义烈,懦者为君起。我将识量大,万卒皆遁死。心血溅渤海,双美照青史。”李鸿章访日之时也是如此,一干日本官员皆认为李鸿章败军之将,七旬老朽,不足为惧。唯海舟谏言李氏尤善当机立断...
这是一首悼念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的诗,诗的作者是胜海舟,他是日本明治维新元老、日本海军之父、联合舰队司令官伊东佑亨的老师,也是丁汝昌的朋友。 1853年,日本发生了“黑船来航”事件,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佩里将军率领舰队于1853年和1854年两度叩关,在洋人的坚船利炮威逼下,因“锁国”政策而封闭了两百余年的日本国...
胜海舟,日本近代海军之父,与清朝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的友谊跨越海峡,成为历史佳话。二人交情深厚,共同点在于对海军发展的深刻理解与共鸣。1891年7月,丁汝昌率领北洋海军六舰访问日本,期间与胜海舟往来频繁。丁汝昌主动拜访胜海舟,邀请他上舰参观,两人交流甚欢,仿佛老友重逢。丁汝昌对胜海舟以海军将领...
丁汝昌自尽后,海舟嗟叹数时,并作诗凭悼:“忆昨访我屋,一剑表心里。委命甚义烈,懦者为君起。我将识量大,万卒皆遁死。心血溅渤海,双美照青史。”李鸿章访日之时也是如此,一干日本官员皆认为李鸿章败军之将,七旬老朽,不足为惧。唯海舟谏言李氏尤善当机立断,不容小觑,然却无人听信。李鸿章遇刺后,坦然接受...
丁汝昌自尽后,海舟嗟叹数时,并作诗凭悼:“忆昨访我屋,一剑表心里。委命甚义烈,懦者为君起。我将识量大,万卒皆遁死。心血溅渤海,双美照青史。”李鸿章访日之时也是如此,一干日本官员皆认为李鸿章败军之将,七旬老朽,不足为惧。唯海舟谏言李氏尤善当机立断,不容小觑,然却无人听信。李鸿章遇刺后,坦然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