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是孕育之始,胪是腹部皮肤,胎胪是由胎往外传之意,是元始药录之意,故而《胎胪药录》是药学原始典籍。张仲景和王叔和都应该是看到过《胎胪药录》的。 《胎胪药录》虽然已经失传,但其实可以从《伤寒论》中看出蛛丝马迹,《伤寒论》中注解药物之用法,应该都出自《胎胪药录》,譬如说,《伤寒论》: 上一味...
在《伤寒杂病论》的序言中,张仲景写到自己在写书时除了“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提到主要参考的书籍有《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其中《素问》、《九卷》、《阴阳大论》的内…
首先,在《胎胪药录》出现的时代,儿科专著尚未出现,直到《千金方》才首次出现儿科专篇。其次,《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这两部重要的中医典籍中并没有专门的儿科内容。因此,有理由认为,《胎胪药录》的书名中的“胎”应该是指胎息,而“胪”则有肚腹和额头...
胎胪就是腹部,药物在腹部的运行趋势,就是药势,这是张仲景尝试时候感悟出来的,不是李阳波说的胎息下感知的。 张仲景之所以重腹诊,就在于药物和腹部的区域是一一对应的, 黑线是腹直肌 ,区别开左中右, 腹直肌往左,是附子,干姜,麻黄,鳖甲,柴胡,黄芪,水蛭,等作用的区域, 腹直肌往右,是,桂枝,白芍,绿矾, 乌梅...
《伤寒杂病论》作者张仲景在序言中提及参考书籍,其中提及《胎胪药录》。推测此书内容可能涉及药物原理。若解释为“根基陈述”,或许更贴合“胎息”与“胪”字的组合。理解为胎息状态下对药物的感受,可能更为恰当。在胎息状态下,人体能感知自身运行,推测也能感知药物在体内的运行。李阳波与刘力红等人...
胎胪药录,从字面意思上贫号感觉可以有两个解释: 第一个常见解释,胎是指胎儿,胪是指皮肤、肉,药就是药材,录就是专辑,合起来的感觉就应该是一本针对胎儿、幼儿、妇产科的用药集锦,大概大部分人都是这么认为的,的确金匮要略里也有几章是讲“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的,但似乎并没有过多笔墨讲过胎儿的问题。 第...
第一种:说《胎胪药录》是妇儿科的书。书的名字中的胎就是指胎儿,胪(臚)是指肚皮,妇女的肚皮,合起来就是指与妇儿科有关。 第二种说法是李阳波和刘力红等整理的《开启中医之门》中也认为胎即胎息,胪即转运,胎胪药录是指在胎息状态下,体内真气将会随意转运,在这样的...
胎胪药录 从名称来看,“胎”意思可能是某种事物的根基,也可以理解成胎儿或者胎息,胎息即修炼者在达到...
直到近日,读由李阳波先生讲述、刘力红等老师整理的《开启中医之门》,里面有一篇《胎胪药录解》,李阳波先生认为胎即胎息,胪即转运,胎胪药录是指在胎息状态下,体内真气将会随意转运,在这样的境界中对药物进行体验,并将体验到药物的气味归经及作用记录下来。从而说明胎胪是一部中药“药理”书。我发现这个解释很完美地...
直到近日,读由李阳波先生讲述、刘力红等老师整理的《开启中医之门》,里面有一篇《胎胪药录解》,李阳波先生认为胎即胎息,胪即转运,胎胪药录是指在胎息状态下,体内真气将会随意转运,在这样的境界中对药物进行体验,并将体验到药物的气味归经及作用记录下来。从而说明胎胪是一部中药“药理”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