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县南寺庄背灯挎鼓是流传于河北省赵县的地方传统鼓乐舞。相传起源于清圣祖康熙三年,已有三百四十多年的历史。因表演者腰挎小鼓、背后背灯表演而得名,现已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展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生活向往。舞蹈特色 赵县南寺庄背灯挎鼓是一种传统民间鼓体乐舞表演形式,阵容宏大,起初由一面...
南寺庄背灯挎鼓起源于清圣祖康熙三年,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是一种民间乐舞表演形式,通过口传心授、身演形授在群众中时代相传并不断得到加工提炼,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表演形式。2009年,背灯挎鼓被列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早期的背灯挎鼓主要以百姓自娱...
因表演者腰挎小鼓背后背灯表演而得名,也是赵县鼓舞文化的重要遗存,2009年被列入河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南寺庄背灯挎鼓”,通常由一面直径1米的大鼓为领鼓,几十面小鼓与大鼓配合敲击,钹、铙、锣三种铜器伴奏,形成宏大的...
赵县南寺庄村的背灯挎鼓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它起源于清朝康熙年间,迄今已有 300 多年的历史。2009 年,背灯挎鼓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背灯挎鼓那宏大的阵容、欢腾跳跃的动作,无不展示着南寺庄人豪迈、奔放的个性。 每当秋收过后,便是乡下人农闲的时候。然而,赵县南寺庄村的人们却闲不住,他们刚刚...
赵州的扇鼓、战鼓和背灯挎鼓 赵县,古称赵州,人文荟萃,史不绝书。赵州境内的城镇乡村击鼓的习俗远近驰名,赵州的鼓名类繁多,其中以扇鼓、战鼓、挎鼓较有影响。扇鼓形似蒲扇,是用狗皮蒙的一种盘状圆扇形手鼓,带有长柄,柄下左、中、右3处各吊3个铁环,共9个铁环,故俗称“九环扇鼓”。其细长的鼓锤富有弹性...
您提到的“背灯挎鼓”是一种富有传统文化特色的表演形式呢!它通常融合了舞蹈、音乐与灯光效果,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表演特点: 背灯:表演者背后背着装饰精美的灯具,这些灯具在夜晚或暗处能发出柔和而迷人的光芒,为整个表演增添了一份神秘与梦幻。 挎鼓:腰间或肩上挎着特制的鼓,随着表演者的动作,鼓声节奏感强烈...
本期推送为您展示的是赵县南寺庄表演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背灯挎鼓》,该节目在本次活动中荣获“金鼓王”。 节目介绍: 《背灯挎鼓》起源于康熙年间,至今已有300年的历史。因表演者腰挎小鼓、背后背灯表演而得名。表演者边击鼓边舞蹈,动作腾挪跳跃,鼓镲上下翻飞,节奏明快,韵律清晰,喜庆热烈,声震数里...
赵县南寺庄表演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背灯挎鼓》在全国鼓王大会展演暨石家庄第十届新春鼓王争霸赛中荣获“金鼓王”。 节目介绍: 《背灯挎鼓》起源于康熙年间,至今已有300年的历史。因表演者腰挎小鼓、背后背灯表演而得名。表演者边击鼓边舞蹈,动作腾挪跳跃,鼓镲上下翻飞,节奏明快,韵律清晰,喜庆热烈,声...
这就是背灯挎鼓,流传于河北赵县王西章镇南寺庄村独具特色的民间鼓体乐舞表演形式,相传起源于清圣祖康熙三年,迄今已有340多年历史,因表演者腰挎小鼓、背后背灯表演而得名。作为节日庆典里极具特色的表演项目,南寺庄背灯挎鼓堪称赵州一绝,深受群众欢迎,是赵县鼓舞文化的重要遗存,其表演阵容宏大,造型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