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穿胁痈、胁疮。指生于胁部的痈。由肝胆经郁火而成,多发于体虚之人。此证易发于软胁部,初起如梅、如李,逐渐长大,色红焮痛,易脓易溃,脓多稠。治宜解郁泻火,服柴胡清肝汤;或用地榆、双花各五钱,川贝母、当归各二钱,穿山甲(炮)、赤芍各三钱,皂刺、连翘、白芷各钱半,甘草二钱,夏枯草一两,牛子钱半...
穿胁痈,病名,指胁部所生之痈疮。见《疡科心得集》卷中。又名胁疮。多因肝胆经火毒郁结所成,常见于体质素较虚弱之人。好发于软胁部,其初起形大如梅如李,逐渐生长增大,色红赤,灼热痛,症见迅速,易成脓,易破溃,脓汁黄稠,病程较胁疽短。治宜清热解毒,疏肝泻火。内服可选柴胡清肝汤加减,或以...
郁怒肝火型痈(胁痈)的证候表现是:生于软肋有硬骨者,为肋;肋下软肉处,为季胁。 治疗方法:柴胡清肝汤。 证候表现:生于软肋有硬骨者,为肋;肋下软肉处,为季胁。色红焮痛高肿,初肿时。 治则治法:俱急宜服柴胡清肝汤解郁泻火。 处方:柴胡清肝汤。 出处:《外科心法》·卷三(卷)·肋部(篇) 原文:初肿时,...
【方歌】胁痈焮红高肿疼,疽坚塌漫冷不红,皆属肝胆怒火结,迟溃败浆冷虚凶。 【注】此证生于软肋,有硬骨者为肋,肋下软肉处为季胁。痈疽二证,皆由肝、胆怒火凝结而成,多生于体虚之人,初如梅李,渐长如碗如盆,色红,焮痛,高肿,二七溃破,脓稠为痈。若坚硬平塌[方剂汇www.fane8.com],漫肿木痛,不红...
辨胁痈肋痈论 胁痈,又名穿胁痈,或发于左胁,或发于右胁。人之两胁乃足厥阴肝经气分出入之道路,一有阻滞,不得疏通,郁而为痛,故血亦为之凝聚矣。是以胁之上下发毒,皆属肝经。此证多因郁怒肝火而发,或因肝胆之气不平,而风火内搏,营逆血热结聚而发。惟虚怯人生之;若肥胖内实者,鲜此证也。初起,宜...
腧穴 术语 模糊搜索 首页/书籍/证治准绳·幼科/ 胁痈 〔薛〕胁肋者,足厥阴、少阳之经,相火之司也,乃木之主,肝胆之气不平,则风火内搏,荣逆血郁,热聚为脓,而痈肿之所由生也。亦有禀赋母气肝胆之热,恚怒之火而致。然初患 肿作痛者,宜用柴胡栀子散。未消者,用仙方活命饮。其热既杀而肿不消者,则...
热胜脓熟型痈(胁痈)的证候表现是:生于软肋有硬骨者,为肋;肋下软肉处,为季胁。 治疗方法:托里透脓汤。 证候表现:生于软肋有硬骨者,为肋;肋下软肉处,为季胁。色红焮痛高肿。如已成者。 处方:服托里透脓汤。 出处:《外科心法》·卷三(卷)·肋部(篇) ...
【中医科普日历】《胁痈》《惊恐伤神证》《清心涤暑》 20220818《胁痈》《惊恐伤神证》《清心涤暑》
名称:胁痈煎 组成:金银花5钱,地榆5钱,贝母钱半,角刺钱半,连翘钱半,白芷钱半,川山甲钱半,赤芍钱半,夏枯草1两,紫花地丁1两,菊花根1两(捣汁和服)。 出处:《仙拈集》卷四。 主治:胁痈。 用法用量:水3大碗,煎1碗,入菊汁。食后分2次服。至重者2剂,不可多服 名称:胁痈煎 组成:金银花5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