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汉语_胁从犯: 被胁迫、被诱骗参加犯罪的,称为胁从犯。胁从犯进行犯罪并非完全出于自愿,只是在被别人威胁、诱骗的情况下,才参加了犯罪集团或参加了某些犯罪活动。按照我国《刑法》的规定,对于胁从犯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比照从犯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在行为人受到的胁迫是直接威胁到本人或者他人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安全,或者公共利益安全的危险时,如果行为人造成的实际损害小于他所保护的利益,则行为人的行为应认定为紧急避险,而不应作为胁从犯追究其刑事责任。因此,胁从犯与紧急避险的界限就在于行为人损害的利益是否小于他所保护的利益。 如果是因为受人胁迫,为了保护...
但不得不说,出现在新中国刑法典中的胁从犯是由“受某种外来的力而被迫参加的,或者是因受蒙蔽而参与了犯罪,而且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比较小”这一概念组成的脉络是一脉相承的,并而且对于“胁从者”在不同时期的刑事政策是相近的,都体现了礼法合一和恤情之原则。
词语胁从犯 拼音xié cóng fàn 注音ㄒ一ㄝˊㄘㄨㄥˊㄈㄢˋ 繁体脅從犯 基本词义 被胁迫、被诱骗参加犯罪的,称为胁从犯。胁从犯进行犯罪并非完全出于自愿,只是在被别人威胁、诱骗的情况下,才参加了犯罪集团或参加了某些犯罪活动。按照我国《刑法》的规定,对于胁从犯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比照从犯减轻处罚或者免除...
一、胁从犯,是指被胁迫参加犯罪的人。1、客观上实施了犯罪行为。2、在主观上明知自己实施的行为是犯罪行为,在可以选择不实施犯罪的情况下,虽不愿意但仍实施了犯罪行为。二、在胁从犯刑事责任原则的具体适用中应注意以下:(1)我国刑法对胁从犯采取必减主义。
胁从犯是指因受精神威逼或强制而被迫参加共同犯罪的人。虽然他们在犯罪行为中受到了他人的胁迫,但并未完全丧失意志自由。因此,他们仍然需要对其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需要注意的是,在认定胁从犯时,必须明确他们是在被他人强迫的情况下参与犯罪的。同时,在实践中,对于胁从犯的认定和处理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胁从犯,是在我国刑法中一种特殊的共同犯罪人类型,指的是在受到外界胁迫或蒙蔽的情况下参与犯罪的人。以下是对胁从犯的详细解释: 胁从犯的定义与特点 胁从犯,又称被胁迫者,是在被胁迫的情况下参与犯罪的人。这种胁迫可能来自于物理上的强制、心理上的压迫,或者是其他形式的威胁,使得个人在违背自身意愿的情况下参...
我国刑法对于胁从犯主要是结合其主观犯意和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两方面的因素来认定。从主观犯意上来看,胁从犯本没有犯罪意图,是被胁迫参与犯罪的,其精神意志自由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行为人之所以实施了犯罪行为,完全是因为受到他人的胁迫。从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大小来看,胁从犯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
在客观上实施了犯罪行为:胁从犯必须是在他人的胁迫下实施了犯罪行为,这是构成胁从犯的客观条件。如果行为人虽然受到了胁迫,但并没有实施任何犯罪行为,那么他就不能被视为胁从犯。 主观上具有犯罪的被动性:胁从犯之所以参与犯罪,并非出于自愿或主动选择,而是由于受到他人的威胁或强迫。这种被迫参与犯罪的情况,使得胁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