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痈(西医病名:肝脓肿) 《素问·大奇论》曰:“肝痈,两肤满,卧则惊,不得小便。” 肝痈是因邪热虫毒等淤积于肝,致气血腐败,酿成痈脓。以急起发热,右胁痛,右胁下肿块等为主要表现的内脏痈病类疾病。 本病主要指西医学所说的肝脓肿,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亦可归属本病范畴。 [诊断依据] 1.好发于中年男性...
肝痈-中医术语 痈生于肝脏的称为“肝痈”。本病多因肝郁化火,肝胆不和或膏粱厚味,湿热虫积,壅结于肝;也有因闪挫跌仆等外伤而致血络瘀阻郁结而成。初起有右侧胁肋隐痛,并逐渐加剧,甚至不能向右侧卧,影响呼吸。起病急慢不定,常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如因痰火而成的则起病较缓,大多无全身症状,脉弦滑;由...
1、《辨证录》:肝痈。 2.《石室秘录》:脾郁生胁痈。 组成:柴胡二钱,白芍一两,香附二钱,薄荷二钱,当归一两,陈皮一钱,枳壳一钱,天花粉三钱,生甘草三钱,金银花一两。 用法:水煎服。 5.消坚散 来源:《医门补要》卷中。 主治:肝痈。 组成:郁金,归尾,玄胡索,木香,...
肝痈 病名。出《素问·大奇论》:“肝雍,两胜满,卧则惊,不得小便。”多因愤郁气逆积湿生痰蕴蒸而成。初起期门穴处微肿隐痛,牵引胁肋,拒按,或便溺则疼痛加重,或侧卧咳嗽,脉弦数,常见恶寒发热。继则局部胀痛加剧,胁肋胀满,身热不退。如迁延失治则脓肿破溃,可咳吐或下利脓血,呈褐色且带臭秽。治宜清肝宣...
粤.黄成义-肝痈音频:00:0002:31 文源:易简经方 简介:黄成义,月眉居士,台湾桃园人,年七十有余。台湾“中医三剑客”之一的黄成义老师,自称为六淫派中医,其中医病理体系贯通天地之道,结合多年的全真临床实践,理论与实践功底非常深厚,被大陆中医爱好者称为“台湾三剑客”之东邪黄药师,年轻时,...
肝痈 肝痈背肋肿痛,一月迩来咳嗽气急,痰腥肢冷,汗多,或作蜕热,脉虚细,症势极重,碍方以望转机。 首乌半夏茯苓北沙参杏仁蒌仁 粉蛤麦冬川贝橘红梨 肝气夹痰,凝结于络,左肋结硬漫肿,势成肋痈,发热,胸痞不舒,宜疏肝化痰解郁。 生首乌香附赤芍半夏僵蚕新绛枳壳泽兰茯苓青皮郁金葱管...
肝痈 病者右胁内部作痛,初尚轻微,继则加重。胁下作肿,累及左肋亦觉胀满。渐至右胁更形肿痛,突出如拳,但无大寒热。医断为肝脏肿毒,必须开胁割治,病者惧之。余闻其肿才四日,扪之其硬如石,尚未化脓。以牡丹汤合龙胆泻肝汤加减与之,一服而大泻肿减,再服而连泻肿消。再为加减,计四服而痊。
(《叶熙春医案》)按:此为肝痈,用药清热解毒,活瘀通络,解毒排毒,甚为得法。小金丹功不可没。犀黄丸亦可用之。叶熙春疏肝流气饮。治肝痈初起,左胁肋痛,呼吸不利。苏梗枳壳通草广郁金延胡青皮佛手当归乌药香附马培之马培之肝痈背肋肿痛。一月尔来,咳嗽气急痰腥,肢冷汗多,或作蜕热,脉虚细。症势极重,拟方以望...
肝痈(肝脓肿) [病案]罗某,男,38岁。1960年9月13日初诊。患者形体枯瘦,肝区硬痛红肿。X线透视:右腹部外侧有一液平面,直径约3.5厘米。肝穿刺:抽出棕色脓液。脓液涂片检查:阿米巴滋养体少许。体温在38℃左右,精神不振,食欲欠佳,咳引胁痛,口微渴,足肿,舌苔黄腻,脉弦数。 [治则]疏肝排脓,托里消毒。 [方药]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