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制或称耕作制的发展过程和形式,世界各地不尽相同,它的发展阶段既是前后衔接的又是前后交错的,地区间和地区内的发展都很不平衡。中国古代农作制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撂荒农作制 、土地连种制、多熟农作制。撂荒农作制 指原始农业时期,对开垦的荒地种植一年或若干年后即予以抛弃,另找新的地点...
西欧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耕作制度和农业管理模式,其实和它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有着很大的关系。中国古代农业 耕作制成形的自然因素 西欧能够在中世纪开发出三圃制这样优秀的耕作制度,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受到了自然环境的影响。首先,西欧的大部分地区都受到海洋性气候的影响,在冬天的时候气温较高,没有那么寒冷。所以这里...
游耕制(Shifting Cultivation):利用荒地原有肥力进行作物生产,能源物质投入甚少的一种自给性耕作方式。 休闲耕作制(fallow system):土地种植作物1~3年以后,休闲1~2年,然后再种农作物。土地利用率约20%~50%。 常年耕作制(permanent farming):土地连年种植,不休闲,土地利用率达100%,多实行连作或轮作。这种耕作制...
其次,三田轮作制的推广,进一步提升了农业生产力。这种耕作方式将土地分成三块,每年轮流种植小麦、豆类和休耕,有效地避免了土壤肥力衰竭,并增加了蛋白质的来源(豆类)。豆类作为氮肥的天然来源,为下一季小麦的种植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不仅如此,水车的广泛应用也为农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水车可以用来灌溉农田,减少了...
耕作制 耕作制(farming system)是1993年公布的农学名词。公布时间 1993年,经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发布。出处 《农学名词》第一版。
土壤耕作制是对土壤采取一系列相互配合的耕作措施的总称。由基本耕作和表土耕作所组成,具体为: 翻耕 (或深松)、耙、压、中耕等。是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地势、轮作要求、生产技术条件,以及机械化程度和种植制度中各种农作物对土壤的要求等综合考虑制定的。其目的在于不断改善耕层结构,调节土壤中水分、空气、温度...
耕作制度名词解释 耕作制度即农作制,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包括种植制度与养地制度2部分,以种植制度为中心,养地制度为基础。©2022 Baidu |由 百度智能云 提供计算服务 | 使用百度前必读 | 文库协议 | 网站地图 | 百度营销 ...
在现代农业出现之前,复种多熟制是传统农业所能达到的最高成就。复种制耕作体系涉及整地、育种、耕把、施肥、灌溉、收获等一系列环节和轮作倒茬、土壤改良、农具创制、水利兴修等多种农业技术,其最大优点是可以充分%11用大自然赐予的光热资源,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复种指数,从而也就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有限耕地的利用率...
●耕作制度: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宋朝以后,江南逐渐形成了稳定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水利灌溉: (1)工程: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 (2)工具:曹魏时改制了翻车,唐朝时创制了筒车,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