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老子是强烈反对欲望的,他希望每个人都能做到清心寡欲清静无为,他希望每一个统治者都能做到无为而治,让老百姓自然自在的生活。 所以老子反对儒家的仁义礼智,因为这是欲望带来的,老子心中的圣人的形象,就是婴儿,就是回归了人的自然本性的状态,这叫做见素抱朴,这就让我们你每个人都成为纯粹的淳朴的不掺杂一点...
少则得:持续专注在一个点上,是成事的最快捷径。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各行各业,成事的思路和策略,各不相同。然而,万象不离其中,老子从道的根源看,告诉我们一条规律:“少则得”。 少,就是聚焦和专注。 大多数人做事,有一个通病,就是三分钟热度,很难持之以恒。事实上,成事最关键的推动力,...
老子认为,世界万物都遵循着一定的自然规律,人类应该顺应这种规律,而不是强行干预。在追求名利、财富等方面,如果我们过于贪婪,违背了自然规律,就会陷入无尽的痛苦和困惑。因此,老子提倡“少私寡欲”,即减少个人的欲望和私心,以达到心灵的平静和社会的和谐。再者,从道德伦理的角度来看,“少则得,多则惑”也反...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弯曲反而得到成全,屈就反而得到伸展,低压反而得到充盈,破旧反而得到更新,少取反而得到更多,贪多反而什么也得不到。“少则得,多则惑”的道理现实中经常出现,我们今天看看“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告诉我们的人生道理。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委曲便可保全,矫枉便可伸直伸;低洼便得充盈,陈旧便得更新;少取便会获得,贪多便会迷惑。所以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的范式。不自我表现,反而更凸显自己;不自以为是,反而是非彰明;不自夸邀功,反而有...
简介:以春秋时期黄河大改道引发天下水患为历史背景,讲述了少年老子在动荡岁月身怀家学传承,不负韶华、勇闯天下的成长经历。作品中蕴含了老子《道德经》中体现的中国文化精神和价值观。 立即观看 剧集列表 分集剧情 我要评论 《少年老子》 第1集 《少年老子》 第2集 ...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这是老子从德才兼备的优秀领导人、名士的人格高度,提出的理想人格要求。如果能够把为官当做一份正常的职业,一份普通的工作,不要有高高在上的心态,不把自己当做威风八面的统治者,诚信待人、少私寡欲,那么何愁不能政治清明呢?当然这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完善的法律制度是必不可少的。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委...
这一章主要表明老子的处世态度:要懂得委曲求全的道理。这种处世哲学在特定的环境下,无疑是正确的。当你的影响力、实力不如对方时,为了求得暂时安宁,用以蓄精养锐,则是一个极佳的方略。同时,若将“全”理解为人类的理性的话,扼制某一方面的过分膨胀,显然是理性的表现。就能力而言,由于一个人...
《老子》曰:“少则得,多则惑”;又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追求得少,就得到,追求过多,心灵就迷惑!为什么呀?这指的是追求多与少的问题,不是高与低的问题,追求的高度越高,反而追求得越少越简单,因为凡是追求高远的,都往精神方面、灵魂方面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