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曾数次向老子问礼、求道。自古有“老子天下第一”之称。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因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所以老子又被古人称为“太上老君”。
关于老子的名言故事 关于⽼⼦的名⾔故事 ⽼⼦⽇常⽣活待⼈接物,⽆不具有教学的风范。那下⾯我们就来看看那些关于⽼⼦的名⾔吧! ⼤直若屈、⼤巧若拙 ⽼⼦⽈:⼤成若缺,其⽤不弊。⼤盈若冲,其⽤不穷。⼤直若屈,⼤巧若拙,⼤辩若讷。躁胜寒,静...
老子的名言中,“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提醒人们祸福相依;“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告诫统治者不应以死亡来恐吓人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万物遵循自然规律;“图难於其易,为大於其细”则教导人们要从小事做起,做好准备。“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
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二)、名言: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4.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
老子名言故事: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原文]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二章《道德经》 [要义]有道圣人(不是儒家的圣人,而是道家的圣人,圣人是圆善完美的理想人格)无为以处事,不言以行教。他在四十三章又重复了这个意思:“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根据老子“正言若反” 的辩证智慧(如“...
第六讲老子庄子名言故事 1.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要义:人们做事往往在快要成功时失败了,能始终如一、持之 以恒、慎终如始,事情就不会失败了。成语“功败垂成”就出自这里。1.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典故:唐玄宗: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
老子名言故事:“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三十三章,其要义在于:能够了解他人的是智者,能认识自我的是高明之人;能够战胜他人显示的是力量,而能够战胜自我才是真正的强者。它提醒我们,要有自知之明和自制之...
生平故事:孔子问礼,孔子向老子请教《周礼》,《史记》中记载:“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日:‘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
老子名言故事: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原文]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道德经》二十七章 [要义]圣人常常善于挽救人,因而根本没有无用之人;常常善于拯救物,因而也根本没有无用之物。道家的圣人是道家的理想人格,是与“道” 合一的人,是“道”的人格化。一方面道派生天地万物,凡人也物也皆...
老子庄子道家名言故事(三十三) [原文]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齐物论》 [要义] 天下没有比秋毫之末更大的,而泰山也是微小的;没有比夭折的儿童更长寿的,而活了八百岁的彭祖也是短命的。天地和我一起产生,而万物同我齐而为一。这是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