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什么农药可以防治大豆羞萎病? 用种子重量0.4%的40%拌种双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必要时在结荚期喷洒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6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种子消毒:用40%福尔马林200倍液浸种30分钟。及时喷施除虫灭菌药,杀灭蚜虫、灰飞虱、豆荚螟及地下害虫,...
大豆地连种多年,严重破坏田间生态环境,土壤通透性差,微量元素与营养元素失衡,土壤微生物菌群结构遭到破坏,致使大豆羞萎病等次生病害逐年加重。因此,有条件的地区进行与非本科作物3年以上的调茬轮作(最好是水旱轮作),以控制羞萎病的发生。 (4)采取大垄栽培模式,加强田间排涝。大豆出苗期间低温...
防治大豆羞萎病的基本措施包括:首先,对种子进行严格检疫,确保不携带病菌,避免随种子传播导致病害扩大范围。(1)其次,收获后及时清理田间,减少病菌来源,降低感染概率。(2)调茬轮作是重要手段,建议进行与非本科作物3年以上的轮作,尤其是水旱轮作,有助于改善土壤生态环境,降低病害发生。(3)采用大垄栽...
大豆羞萎病,是一种针对大豆发作的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叶柄和茎。该病害严重时会导致植株枯萎,进而导致大豆减产。该病害可以通过田间管理或药剂喷洒等方式防治。
大豆羞萎病的发生及防治
【名词解释】大豆羞萎病如何将EXCEL生成题库手机刷题 > 下载刷刷题APP,拍照搜索答疑 > 手机使用 分享 反馈 收藏 举报 参考答案: 大豆的一种真菌病害。 病原菌是半知菌亚门大豆黏隔孢菌(Septogloeum sojae Yoshii et Nishiz)。危害植株地上部分,以幼嫩部分受害最烈,造成幼苗嫩梢和幼荚枯死。新梢上病斑长条形...
一,病害的发现和为害情况大豆羞萎病是国内大豆上的一种新病害.1957年,吉林省九站农业科学研究所颜淑华同志首次在所内发现.1958年,东北农业科学研究所戚佩坤同志在蛟河县拉法见到此病.1959年,我们在德惠和榆树县也见到此病.1962年以后,这种病害引起了我们的重视,开始进行了诊断,鉴定,分布,为害程度,传播方式和防治途...
主要危害叶片、叶柄和茎。叶片染病沿脉产生褐色细条斑,后变为黑褐色。叶柄染病从上向下变为黑褐色,有的一侧纵裂或凹陷,致叶柄扭曲或叶片反转下垂,基部细缢变黑,造成叶片凋萎。茎部染病主要发生在新梢。豆荚染病从边缘或荚梗处褐变,扭曲畸形,结实少或病粒瘦小变黑。病部常产生黄白色粉状颗粒。
您可以查看大豆羞萎病相关商品、大豆羞萎病相关供应商厂家、 免费发布询价单 。 前往 百度爱采购平台 查看更多优质商品信息 温馨提示: 以上内容来自第三方,平台仅对内容进行相关性、合法性审核,其内容真实性准确性请您仔细甄别。 如有任何问题可联系我们,我们将积极配合内容的调整、改进和删除。 联系邮箱:b2b...
主题词:九站 髓部 农业科学 沿脉 生态环境 水乳剂 分生孢子盘 氮肥施用 病主 初侵染源 摘要:大豆羞萎病首次被发现是吉林省九站农业科学研究所在1957年。该病害属次生病害,但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耕作结构不合理,导致逐年加重。该病主要危害茎及叶片、叶柄,发病地块植株大部分折倒,且茎秆髓部变褐色,严重地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