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的罗沛霖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离开学校也整整13年了。现在要重新拿起课本,而且要跳过硕士学位直接攻读博士,罗沛霖感到压力非常大。不像以前把学习当作玩一样,这回,罗沛霖动真格了。他常常习题一做就是一个通宵,周末也不休息,每周用来学习、研究的时间在70个小时以上。罗沛霖太拼命了,不久,他的身体便提出了“抗...
罗沛霖(1913-2011),电子学与信息学家。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图为罗沛霖院士接受采访(2010年)1994年6月,中国工程院正式成立,这是罗沛霖晚年鼎力推动和具体筹划的一件大事,也成为他晚年最为欣慰的事情之一。2011年4月,98岁的罗沛霖在弥留之际,口不能言,对准备书写他一生传记的刘九如,写下了“...
面对国家如此栽培, 三十五岁的罗沛霖,再一次拿出了头悬梁锥刺股的学习态度,在异国他乡奋斗了起来。他不敢怠慢,因为身上肩负这使命,党和国家的期望。仅仅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罗沛霖成功了,加州理工学院的博士学位,被一个三十五岁的中国男人攻读下来了,那些美国的同学一个个的惊呼:“Amazing”。当他学业有成归...
在一次考察中,他敏锐地发现我国在国际科技舞台上因缺乏“工程院”而受限,这激起了他深厚的责任感。1982年,他建议成立中国工程院,并在十余年间一直坚持呼吁推动实现。1992年,当成立中国工程院的倡议再次被提上重要议程时,已经步入耄耋之年的罗沛霖亲自起草了关于成立中...
1931年暑假后,罗沛霖该读大学了。因为他在学校的表现尚可,按照规定,他可直接进入南开大学入读。但是,经过几年的求学,他的学识明显增长,他的思想渐趋成熟,他的志向也更加明朗,他对于电机工程特别感兴趣,当时交通大学的这个专业久负盛名。他将此列为心中的首选。而清华大学,也因其名声在外,同样让罗沛霖心仪...
说来也是,杨家的乘龙快婿罗沛霖,不但被誉为红色科学家,而且保卫爱情那更是“人狠话不多”……01 1913年,罗沛霖出生在天津。因是除夕的前一天,他乳名“迎岁”。说起罗家,父亲罗朝汉与母亲孙云,皆是当时有名的书画家、诗词家及收藏家。著名翻译家林纾曾为孙云的诗稿作序,盛赞“自成一家,无所师承。”李...
抗战爆发后,为挽救民族存亡,一批科学家毅然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在经济文化极度落后、科研条件极其艰苦的地方,奉献自己的科学智慧,研究党和人民急需的科研课题。罗沛霖先生就是这样一位“红色科学家”,用猪油代替润滑油、用木头做绝缘材料,他造出了属于八...
2011年4月,被誉为“红色科学家”的罗沛霖去世,遗体送别仪式上,95岁的妻子杨敏如轻拭着泪水,哽咽着说:“他这是自然归队了。”相爱相守几十年,荆棘、坎坷、荣耀都如烟云散去,“唯有情难绝”。01 五年交往,认定“亲爱的人”1931年,18岁的罗沛霖中学毕业,他放弃保送南开大学,决心去考上海的国立交通大学。私...
1945年赴美留学,他在麻省理工宿舍挂起自撰对联:"昼耕西洋术,夜念东方忧"。某次学术会议上,美国教授嘲讽:"中国连自行车都造不好,还想搞核能?"罗沛霖拍案而起:"请记住今天这个日子——你们将在自行车上看见中国的原子太阳!" 二、戈壁滩上的生命方程 1959年,罗布泊某秘密基地。42岁的罗沛霖裹着羊皮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