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邻至今流传着这样的细节:她会把新收的稻米分作三份,最饱满的留给长工,次等的给公婆,碎米残粒才舍得自己熬粥。有意思的是,这段婚姻存续的三年间,毛泽东始终以“大姐”称呼罗一秀。现存书信显示,当少年毛泽东在湘乡东山学堂接触新思想时,曾给家中写过这样一封信:“所谓夫妻,当是志同道合之侣,非父母强...
对于罗一秀这位内心充满抵触的正妻,主席依然给予了她应有的敬重,特意在毛家的族谱中记录下了她的名字,并确立了其“正妻”的地位。在旧时的中国,罗一秀的生活布满了枷锁与哀伤。不过,在毛主席的心里,她占据着特别的一席之地,这也算是对她的一种安慰。
最终,毛主席还是在包办婚姻的强迫下,和罗一秀结了婚。结婚当晚,毛主席抱着自己的被子搬到了书房,离开前对罗一秀说道:“我们之间没有夫妻感情,也没有共同语言,现在没有,以后也不会有。”第二天,罗一秀照常起床,她一股脑干完了家里所有的家务,挑水劈柴、做饭喂猪,几乎什么都会干。看到这一切的毛主席瞬间明...
罗一秀,韶山人,1889年生,比毛主席大四岁。她会和毛主席结婚,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门当户对”。在韶山,罗家是大户人家,罗一秀父亲受过良好教育,在土财主中相当有文化。受父亲影响,罗一秀读过一些书,认识几个字,这在当时相当少见。要知道,当时那个年代,讲究“女子无才便是德”。你一个女孩...
由于家庭的安排,毛泽东虽然在名义上成了罗一秀的丈夫,但从来没有真正与她过夫妻生活。对于年少的毛泽东来说,这场婚姻并没有任何情感基础。毛泽东心中有更远大的理想,他渴望改变社会,走向广阔的世界,而封建家庭的束缚显然并不符合他理想中的生活。于是,这段婚姻几乎成了一纸空文。在这段名义上的婚姻里,毛泽东...
具体来说:1. 年龄差距与未成年的问题:当时,罗一秀比毛主席年长,且毛主席尚未成年。在旧时的婚姻观念下,这本身就是一个相当特殊的组合。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未成年人,毛主席在法律和社会层面都未能承担起婚姻的责任。2. 主席的抗拒态度:据历史资料和家族记载,毛主席对这桩由父母包办的婚事表现出强烈的...
1907年,罗一秀嫁进韶山毛家。这个韶山毛家,是当地富农,而罗一秀出生韶山罗家,也是当地的大户人家。嫁进毛家的这一年,罗一秀18岁,而她的夫婿是比她小4岁的毛主席。换句话说,罗一秀是毛主席的发妻,不过,对于这段婚姻,毛主席其实是不承认的。不过尽管不承认,在建国后,毛主席还是为罗一秀破了自己此前立下...
罗一秀18岁入毛家,主席未承认,晚年为毛弟破例。在毛泽东父母墓旁,有一个已平的坟丘,埋葬的是毛泽东的第一任妻子罗氏。尽管毛泽东从未承认过这段婚姻,甚至罗氏去世时,他们都没有“事实婚姻”,但罗氏的名字仍然出现在毛氏族谱上,成为“原配”,并被毛岸龙过继给罗氏。那么,毛泽东与罗氏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特殊...
罗一秀,一个在历史长河中几乎被遗忘的名字,却是毛主席生命中无法抹去的一抹痕迹。作为毛主席的首任妻子,她虽然从未被承认,但建国后主席却为她破例。罗一秀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与毛主席有着一定的亲戚关系,在那个年代,远房亲戚结为夫妇并不少见。然而,对于有着新思想的毛主席来说,这样的婚姻安排却如同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