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户制度 两汉对百姓的管理,由汉武帝时期开始推行的编户制度。为保证赋役制度的实行,汉代政府实行极严密的户籍制度。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居延汉简》曾记载编户齐民户籍情况,如户主徐宗:“居延西道里徐宗,年50,妻1人。男同产2人,妇同产2人。宅一区值3000。...
编户 繁体編戶 拼音 biān hù 怎么读 【编户】的意思和解释 【编户】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修订版) 古时地方官每三年审察民户人丁数目,编排成册,故称编入户口册的人家为「编户」。通常指平民。《淮南子.俶真》:「夫鸟飞千仞之上,兽走丛薄之中,祸犹及之,又况编户齐民乎?」《史记.卷一二九.货殖传》:「...
齐桓公在位时期(约公元前685年-公元前643年),名相管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地方行政组织的基础上,开始按“户”登记民众,这被视为最早具有“编户齐民”意义的社会改革。 编户齐民是中国最早的户籍制度,这种制度的产生,改变了过去百姓臣属于某卿大夫,卿大夫臣属国君,这样等级森严的宗法社会秩序。此后,百姓统一成为国家的...
一、编户齐民和新的社会阶级结构的形成 中国社会最早的社会组织是依靠血缘宗法关系维系的家族组织,我国早期国家夏商西周即属于这类形式。在这样的社会中,个人、尤其是平民没有任何独立地位,更没有独立意识,个性完全淹没在家族关系中,所有人口以姓氏分别,政府对治下民众的管理也仅限于“以丁为户”的名籍。百姓是...
编户制度一种户口登记制度,始自西汉,既是一种行政管理制度,也是一种赋税制度。西汉政权建立后,为加强对人口的控制,下令逃散在外的农民一律返回本乡,进行人口登记,把民户的人口、年龄、性别、土地财产等情况,详细登记在户籍上,建立周密的户籍制度。根据土地和人口多少征收赋税和徭役,这种造册登记户口的办法称为...
编户齐民对国人来说是一个熟悉又陌生的词汇。作为一个绵延两千年的政治制度,虽然屡遭反复,又体现出诸多不足。但总是充满独特的魅力,让历代统治者都对其趋之若鹜。 很多人对于编户齐民的理解,是想当然的将其等同于人口统计。所以,认为编户齐民是非常有意义的进步性举措。这显然是不正确的。 人口统计与税收 是所有...
编户齐民含义解释 编户齐民 [ biān hù qí mín ] ⒈ 编入户籍的普通平民。 什么是编户齐民引证解释 ⒈ 编入户籍的普通平民。 引汉 桓宽 《盐铁论·通有》:“宋、卫、韩、梁,好本稼穡,编户齐民,无不家衍人给。”《后汉书·仲长统传》:“汉 兴以来,相与同为编户齐民,而以财力相君长者,世无数焉。”...
编户齐民制度的实施,标志着中国社会从封建向集权的转变。百姓不再是某个地方势力的附庸,而是直接为国家提供赋税和劳役的公民。这一变革使得中央政府能够更为直接地管理地方的内政,打破了地方割据的局面。这一制度的推行,不仅提高了国家的税收和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也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百姓的身份得到了明确,...
古代中国的户籍制度是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编户,指的是被纳入国家户籍管理的普通平民家庭。这是一种将个人和社会紧密联系起来的方式,使国家能够更好地掌握人口数量和分布,进而进行有效的行政管理和资源分配。在汉代,编户的概念已经被广泛使用。例如,《汉书·梅福传》记载:“今仲尼之庙不...